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发挥优势强化服务 全力做好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工作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06-11-19浏览:2053下载156次收藏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几年来,市妇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把做好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工作重点,创载体、抓培训,架金桥、筑平台,全力推进了我市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16万余人,在实践中发挥了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定位建载体,创新工作思路
  2003年以来,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先后提出把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市妇联多次深入到8区11县,就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妇女务工需求、思想状况、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比较严重。我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85.1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102.7万人,女性占50%以上。在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中,有50%以上的妇女农闲时无事可作。二是组织化程度低。相当一部分想外出务工的妇女苦于无信息、无门路,只能靠“地缘”、“人缘”等渠道,以自发型、松散型的外出务工为主。三是二三产业不发达。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产业化程度低,生产项目和可吸纳妇女的岗位少,滞留了一批有外出务工愿望的妇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感到哈尔滨市作为省会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有责任在全省农村妇女转移就业中发挥内转外接的龙头纽带作用,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家政服务业上。我们确定了以务工就业服务中心为依托、以进家服务为重点、以建立打工妹队伍为特色的工作格局。启动了以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金桥工程”,实施了宣传教育、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就业安置和权益保护等5项子工程。2003年3月,市妇联成立了农村妇女务工就业服务中心,同时指导11个县、189个乡镇、1879个村分别建立了服务站、服务点,形成以市妇联为龙头,以区、县(市)级妇联为依托,乡(镇)、村为阵地的三级工作网络。
  二、针对需求抓培训,提升就业本领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劳动力转移成效的关键。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新态势和社会需求,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帮助农村妇女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上,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引导农村妇女转变思想观念。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各种形式帮助她们“换脑子”、“壮胆子”,消除顾虑,坚定离土离乡创业的信心。2004年,我们在全市表彰树立了10大离土离乡创业带头人,通过媒体宣传外出务工妇女典型事迹30余次,录制了《走出农门天地宽》、《走出去—好大一个天》等电视宣传片,在农村妇女中营造“劳务致富光荣”的氛围。
  (二)建立培训基地。为提高外出务工妇女的综合素质, 2003年以来,我们依托社会资源,以服装裁剪、餐饮、家政服务、月嫂、保健按摩、美容美发等技能为主要内容,建立了4个市级农村妇女务工就业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70余期,完成3000余人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同时,指导各区、县(市)妇联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建立了10个各具特色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基地。我们还打破地域界限,先后深入到穆棱、肇东、绥化、五大连池等20余个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发挥优势强化服务 全力做好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工作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