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习粮食安全观探析

栏目:毕业论文发布:2022-11-02浏览:2267下载273次收藏

陈亚奇,保 虎

(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是确保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物质基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粮食问题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 因此,抓好新时代粮食生产,抓牢新时代粮食安全主动权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一、强本固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粮食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 从狭义层面分析,粮食单指禾本科作物的种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荞麦种子);从广义层面分析,粮食还包括马铃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茎部。 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 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被分为三大类,包括麦类、稻谷、粗粮(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的粮食,包括大麦、玉米、荞麦、燕麦、小麦、青稞)。

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的界定不断发生变化。粮食安全主要指的是粮食供给安全, 早期的粮食安全是指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手里的钱都可以买得起粮食。 并且,有充足的粮食可以维持生存和保障身体健康。 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概念提出新的界定:只有充足的粮食供给,才能保障未来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198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把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作为粮食安全的新目标,也就是要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和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也越发强烈。粮食安全不仅仅是食物供给问题,更多体现为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他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并对中国粮食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问题进行深刻阐释,尤其重点指出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入新时代,全党及全国人民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的领导,立足国际国内粮食安全的实际问题,努力探索中国粮食安全发展的客观规律, 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主动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同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习近平粮食安全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可知, 粮食安全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乎国家的政治建设与发展,更关乎世界的和谐与稳定。二十世纪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显然,粮食问题对于世界而言极其重要。同时,这也道明了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 尽管中国是粮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粮食生产大国, 但是中国也是作为拥有十四多亿人的人口大国。因此,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马克思对粮食安全极其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曾说:“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现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 只有获得充足的物质资料,才能进行其他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论述粮食的重要性。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保证粮食的有效供应,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在列宁看来,农业是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基础。只有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解决好粮食问题,其他问题才可以解决。 农业发展了,社会才能发展。 列宁指出:首先要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其次,建立生产合作社,使农民在从生产中获利,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积极性;最后,充分运用新机器和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这表明,列宁对粮食问题的高度重视。

建党百年来, 中国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毛泽东一直坚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在1919 年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最大”。1957 年1 月,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不抓粮食很危险,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对这个问题要注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粮食及农业发展问题进一步重视。 在他看来,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 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 也就是说,要使人民过上好日子,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就必须发展农业。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的发展,解决人民的粮食缺乏问题(温饱问题),他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建设方针, 主张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

1978 年进入改革开放,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认识日益深化, 把发展农业、 解决粮食问题提升到我国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切实解决粮食问题,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他指出:“农业, 主要是粮食问题”。 作为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面临的头等大事。 1982 年5 月,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中指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把肚子吃饱,一切就好办了”。 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中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活力, 取得了粮食增产、 粮农增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显著成果。

进入新世纪,江泽民强调,要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宁肯暂时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1993 年11月,针对由于体制导致的农民卖粮问题,中央出台《关于当前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使过去的统销统购体制退出市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进入新时期,胡锦涛认为,如果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换句话说,如果人民手中没有粮食,就不要说解决其他问题。 党中央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特别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统筹城乡,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 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习粮食安全观探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