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王 伟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100)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在全国人民的努力拼搏下,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性的辉煌胜利。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转移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任务上。为了确保从脱贫到共富有效衔接, 为了缓解我国社会现存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探究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共同富裕的艰难性、曲折性、可行性进行深刻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总结经验教训的硕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着重体现。
一、 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是中国式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源头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 古代思想家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理论源头, 是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平民之间尊卑有别,贵贱有分,地位天然不平等,财富成了达官贵族的代名词,底层百姓的合理权益得不到基本保障,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一)与天同毕、天道均平《周易》第一次最系统最完整的论述了“三才之道”学说,即“天、地、人三才之道”,其认为天、地、人是宇宙中最基本且相互对立的三个要素,要正确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的发展。 除此之外,《周易》还提出“与天同毕,共享财富”的思想理念,提倡天下百姓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他认为对于社会的物质分配应当听从自然界的安排, 像大自然间的雨露一样人人均沾。 虽然老子看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但是他割裂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联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找到缓和贫富差距的关键之处和有效措施。总之,这些天道均衡、平均财富的观点,突出了古代思想家尊重天道和自然的价值观念,首次体现了民本理念。
(二)谋求富贵、惶恐不均“等贵贱、均贫富”思想是在社会等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下产生的,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底层劳动人民对于改变社会现状、 改善贫困生活的美好诉求。尤其是秦朝以后,等级制度更加严格,等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矛盾越来越激化, 官民双方势不两立。 南宋钟相认为按照法律和道德, 人与人之间理应没有贵贱之分, 没有贫富之别。《吕氏春秋》也认为:社会的不公平易造成社会不稳定、人民聚众起义和朝代的更换等后果。此时,人民渴望的公平大多停留在经济层面, 希望可以获得相对公平的生产资料。
孔子提出的“济贫”“足实”等思想为后人构建共同富裕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反映了孔子对于建设大同社会的思想主张, 即封建主义制度下的平均主义。 孔子认为人是有等级贫富贵贱之分, 包括财产的占有和分配也必须遵循等级制度。 孔子认为个人财产的多寡应与等级相匹配, 财产的均衡也应当在同一等级流动,一旦超越等级的界限,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孔子的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封建等级思想, 但也为中国式共同富裕思想的发芽提供了沃土。
二、 近代探索者的伟大尝试推动中国式共同富裕思想的初步形成由于近代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掠夺, 以及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 我国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手里,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产力受到严重摧残。为了实现富民强国的伟大愿望, 各个阶段的探索者尝试不同的发展方案,探寻走向富强和自由的出路。
(一)抑强扶弱、鼓励农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水平不断下降,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农民为了重新获取土地以谋求生存发展,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农民起义运动,其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规模空前巨大且影响深远。 洪秀全提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提出了以平均土地为核心的分配思想,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消灭地主阶级,营造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洪秀全将土地分为三六九级,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以此方式实现财产的均衡。 土地的平均分配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产资料问题,而且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尽管洪秀全的思想本质是平均主义, 具有宗教的成分,且过于理想,但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仍具有一定的革命色彩和进步意义, 正确地把社会斗争的对象对准了封建统治阶级。
(二)平均地权、解决民生1911 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取得建设国家的主导权, 作为领导核心的孙中山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巨大努力。 孙中山将富民强国作为毕生理想而奋斗至终。 孙中山所领导革命中的民生主义既有儒家公分天下的思想成分,也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中构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大同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 孙中山提出 “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口号,他认为社会是全体人民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治理、建设和享受社会。孙中山非常重视土地问题,将“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重中之重。 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中, 孙中山尖锐的总结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国强民困。 为了消除由私有制引起的危害,他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种政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手段,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 “平均地权”是指地主定价并由政府征税,土地增长部分归国家所有,农民有经营土地的权利。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实施就是为了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和避免出现国强民困的情形。为了实现民富国强,孙中山把实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并在《实业计划》一书中提出解决民生问题还需要发展交通运输和修建大坝等基础公共设施。 除此之外,孙中山还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救国”“教育立国”也纳入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中, 由此来整体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总之,关乎民生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孙中山的初步探索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部署是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作崇高的使命, 追求富强的恒心不改,爱戴人民的初心不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先后经历了国家独立、建设社会、发展经济,再到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最后把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作为落脚点。
(一)独立国家、发展经济在建国之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 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祉,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国家的独立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政治前提,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只有国家强盛和经济繁荣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加富裕的生活。 毛泽东敏锐察觉到共同富裕和平均主义的根本区别,认为公平劳作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按劳取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手段。 他主张公平主义分配, 提倡以按劳取酬的原则分配物质,鼓励多产高质的合作社。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人民福利, 而且增强了人民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改革开放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 并将最终共同富裕
论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本文2022-11-02 19:50:27发表“毕业论文”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90613.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