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环资委关于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环资委关于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2017年4月-5月份,市政协环资委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杨志先副主席的带领下,分别深入榆阳、定边、靖边、横山、清涧、佳县、米脂、榆神工业园区的风能、太阳能产业基地、光伏扶贫示范村,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于5月中下旬赴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进行了学习考察,调研考察组经过认真讨论,梳理出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作为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全国聚集区之一,具备规模开发风电场和太阳能光伏电场的巨大特点。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区域风能、太阳能资源充足的这一优势,通过贯彻落实中省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发展规划逐步完善,风电开发有序推进, 光伏发电蓬勃发展, 新能源项目分布广泛,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产业链条逐步拓展,配套电网建设加快,新能源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成为壮大xx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获得核准,备案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容量1118万千瓦,引进新能源投资主体117家,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31万千瓦,完成上网发电54亿度,占全市全年发电量的7.7%,可节约标准煤近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1.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48万吨、废渣近60万吨。在建项目装机容量达到251万千万,开展前期项目容量达33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26.8%,成为陕西的龙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并网消纳能力不足,弃风弃光现象严重
主观上,尽管我市在电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光伏和风电受昼夜光照和气象风力影响,发电稳定性较差,峰谷电差对电网造成负荷冲击较大,且要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电力需另行匹配建设稳定电源用于调谷平峰,所以,电网企业接入新能源电力的积极性不高。客观上,由于近几年全市用电量增长缓慢,又没有建成750kv以上等级的送出通道,输出电网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接入需求,弃风、弃光现象较为严重。2016年风电、光伏企业平均弃风弃光率在20%以上,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生产经营困难。根据省国网经研院测算,2015年—2020年xx国网可接纳新能源总量约155—604万千瓦,地电的接纳能力已经饱和,只能考虑南部县区单个规模小于1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接入问题。国地两家电网现有接纳能力300万千瓦左右,已建成、在建、备案的1118万千瓦新能源产业,有70%以上电力无法上网,我市新能源产业实际上处于阶段性“产能过制”的状况。
二是土地审批政策收紧,供地矛盾较为突出
2015年10月,国土资源部等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扶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以后,国家林业局2015年11月27日出台了《关于光伏电站建设使用林地有关问题的通知》、2016年5月9日下发了《关于光伏电站建设使用林地有关问题的复函》,文件明确规定了光伏项目选址只能在宜林地和覆盖度小于30%的灌木林地,且没有享受天然林保护工程相关资金补贴的地块上实施。虽然我市宜林地、未利用地总量富裕,但宜林地分散,且大部分享受国补,目前立项中,除定边盐碱滩地上建设的光伏项目用地符合国家政策外,部分光伏项目用地与土地开发利用项目用地形成冲突,不符合用地政策,无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只有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才能解决。而国土部办公厅为了贯彻6部委联合文件精神,又出台了《关于光伏发电用地有关事项的函》,对光伏发电项目用地政策作为了进一步明确: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占用农用地,所有用地都均应按建设用地管理,不得违规变相使用土地。“以租代征”的终结,使新能源项目前置审批周期延长、土地审批难度增加、用地费用增大,加重了企业负担。项目用地已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项目配额指标受限,政策环境需要改善
目前全市备案光伏项目中,除规模管理前的17个项目容量147万千瓦、陕发改新能源(2016)1609号明确的21个项目容量97万千瓦、省发改委2016年通过竞争比选方式分配的37个项目容量113万千瓦获得规模指标外,仍有56个项目容量217万千瓦未获得规模指标,将会直接影响项目建成后享受国家政策补贴和电力上网外送。国务院、国家能源局虽先后下发文件,要求各电网企业确保光伏、风电项目及时并网,全额收购所发电量,尽快消除弃风限电现象,但由于中省市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尚未出台,投资环境、融资环境、人才环境、保障环节都不完善,导致县区之间、企业之间园区设立不科学、汇流站布局不合理,执行政策不平衡,补偿标准不统一。加之企业本身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小、安排劳动就业的机会少,政府配合的积极性不高,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四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产业体系尚不配套
我市风电、光伏产业装机容量大,但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光伏产业仅限于发电,正在建设的几家相关产业也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及单晶硅生产,与光伏发电相配套的光伏产业、与电池组件相关联的重要产品生产、如电池芯片、并网组件、储能器件以及配套的光伏设备、辅料制造等,全部依赖企业总部或国外进口,影响了本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开发和生产。风电产业基本没有相关配套的设备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发展及协同增值效应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与风电、光伏产业匹配的科研示范、技术咨询、质量标准、监测认证、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体系不健全,运营管理、设备维护、物流信息、金融后勤等生产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现有的产业体系难以支撑新能源的快速发展。
五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条件有待优化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差,进出园区道路等级较低,破损严重,大多数是乡村土路,没有解决硬化问题,物资、人员进出困难。园区供水以自备水源居多,水质水量无法保证。园区文化娱乐设施欠缺,绿化、美化匮乏,员工生活单调枯燥。相邻县区的园区汇流站建设,没有相互照应,统筹安排,大多数是项目各自配套,重复建设,汇流站、升压站相互干扰,影响并网接入,既浪费了土地,又增加了投资。
六是技术研发力量薄弱,创新引领能力不足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涉及规划、建设、论证、实施、运营各个环节,需要大量熟悉建筑,动力、机械、电气、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等专业的技术人才,而我国这些高素质人才目前总量严重不足,且大多数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我市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目前项目实施区域多数集中于北部风沙草滩地区和白于山区,生态环境恶劣,园区设施落后,交通信息闭塞,既无法吸引人才,更难以留住人才,造成企业科技人才积累薄,技术研发团队少,科技支撑能力弱,内生动力欠缺,创新引领能力不足,发展后劲疲软。
七是政府监管困难较大,施工环境保障较差
由于
市政协环资委关于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本文2022-02-05 16:53:21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29369.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