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万亩良田”工程的现状调查与实施建议
“万亩良田”工程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以土地开发整体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系统工程。
我县从2011年开始也积极规划并实施该工程,根据调查,目前,全县已规划在雅周镇、曲塘镇章郭、**镇**的仁桥、城东镇新生、白甸镇、墩头镇等乡镇稳步有序推进该工程的建设。“万亩良田”工程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以“万亩良田”工程为突破口,加快“三化”互动并进机制,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的根本举措。但从我县近两年该工程实施所反馈的信息表明,效果不如预期的理想,农民对此褒贬不一,有些持反对意见,甚至由于工作方法欠妥,在部分房屋拆迁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少数乡镇该工程的实施已经陷入尴尬的境地,举步维艰。现将本人调研中所了解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简要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为加快推进我县“万亩良田”工程建设的步伐提供借鉴。
一、问题及原因:
1.实施之前——农民不了解:
“万亩良田就是把老百姓的土地收回去重新整理,村庄整体搬迁,腾出宅基地,有利于管理,但个人感觉对老百姓没什么好处,现在搞的是村庄整体搬迁,农民被逼上楼,哪一样对农民有好处?”调研过程中,农民类似的议论或疑问,随处可见。我县共有93.87万人口,其中一半以上为农村户口;产业结构中,农业生产仍占有相当的比重,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从少数集体企业到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再到现在的私营企业,我县工业化步伐较慢,尤其我县西部部分乡镇,种植业、养殖业仍然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这样的历史状况,导致我县农民已经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推广“万亩良田”工程,困难重重,不足为怪。实施之前,如果宣传不到位,“万亩良田”工程、“土地流转”政策等新的名词,农民一无所知,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要让农民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首先必须做到了解其含义,而政府疏于宣传,势必导致群众不了解,最后是误解,甚至曲解。2.实施过程中——农民不支持:
由于对此项工程的不了解,农民的积极性也就无法调动,农民的想法很实在,很朴实,不求生活水平太高,只求生活稳定;因为农民无法认识到该项工程给自己带来的利益,部分乡镇“万亩良田”工程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更加让部分农民担心自身的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是否会受到影响,抵触情绪日渐滋生。
①吃饭问题:“万亩良田”工程、“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多数农民不再直接经营自己的土地,他们认为丧失了土地,也就没有了粮食,也就无法生存,加上政府宣传解释不到位,多数农民表示反对。
②住房问题:由于工程的实施,需要拆迁大量房屋,政府的拆迁安置房屋不能及时提供,短时间内导致不少农民居无定所、只有投亲靠友,农民怨言不断;加上拆迁过程中,农民对拆迁补偿的不满意,导致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支持率。
③收入问题:拥有土地的农民,可以靠销售粮食、蔬菜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所获得的收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而工程实施后,土地流转未能及时到位,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经营,农民虽有股权,但未得到分红;加上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及时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严重挫伤了积极性。
3.实施之后——农民不满意:
笔者在对我县已经或正在实施“万亩良田”工程的乡镇调研时发现,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农民的满意度不高,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是部分老年人,他们只求老年生活稳定,脆弱的身体已经不起点滴折腾,对政府的做法无法理解。
①基础设施跟不上:“万亩良田”工程实施后,居住方式由原来分散居住转变成集中居住,以封闭式居民小区或开放式的农民公寓为主,无论何种方式都对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县目前整体物业管理水平不高,加上政府对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各种问题暴露无遗,如生活垃圾的处理、用电负荷不足、公交事业发展滞后、子女上放学不便、老年人生活不便、生活日用品购置困难。据调查,已经建设的小区中,几乎无正规的幼儿园、小学、农副产品市场,给农民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②劳动力转化不及时:“万亩良田”工程的实施,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目前,我县工业生产尽管发展较快,但是缺少消化土地流转后
我县“万亩良田”工程的现状调查与实施建议
本文2017-06-11 12:00:10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97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