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
xx村地处龙泉山脉尾端,位于xx县xx镇北面,距xx县城13公里,距xx场镇1公里,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平均海拔500-700米,属深丘地带,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降雨量882.5毫米。共有9个村民小组,508户,1427人。全村劳动力766人,常年外出务工429人。耕地面积1150亩,其中田379亩,土771亩。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986元,比xx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582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852元。
该村村民对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的愿望十分强烈,村三委多次组织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并到xx参观考察学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县委、县政府在村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引导、项目整合、适当补助的方法,积极探索和妥善解决好在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产业结构怎么调、建设用地怎么来、新村住房怎么建、建设资金怎么筹”等关键问题,充分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掀起了一场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产业结构怎么调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支撑,没有产业,就无法实现农民就近就业,更不能带来农民增收,留不住人、解决不好农民长久的生计问题,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意义。为此,xx村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综合分析xx村山多、沟深、平地少、土地贫瘠等各种因素,先后召开了12次会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在县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科学确定了瓜蒌、核桃和畜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发展瓜蒌500亩、核桃289亩(坡台土发展69亩,改造低效林220亩)、改造嫁接桑园115亩,新增出栏30头的养猪户78户、新增出栏200只的林下养鸡86户。产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达到904亩(耕地569亩,退耕还林地335亩),占耕地面积的49.5%;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农户342户,占总农户的67%,从事产业发展的农村劳动力339人(发展产业后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2人返乡从事产业发展),占总劳动力的44.3%,占在家劳动力的100%。并且结合土地整理、农村沼气、扶贫等项目整治山坪塘39口、新建蓄水池30口、新建沼气池67口,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依托专业合作社带动,大力发展瓜蒌产业。瓜蒌为多年生攀缘型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耐贫瘠,对管理技术要求不高,用工较少,效益高。据测算,种植瓜蒌每年纯收入可达5725元/亩。xx村山多地少,加之xx县东东瓜蒌专业合作社正准备扩大基地,其栽培技术、销售市场成熟,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村三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社员大会、分组座谈、参观学习、效益分析等形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在村支书周正寿带领下,陈加禄、支运伟、王开东、刘金生5人组建一个共同体,自筹资金、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自负赢亏。2012年,共同体在1、4、5社承包土地208亩,带动9户、32亩地,发展瓜蒌棚架式生产。目前投入资金19.55万元, 浇筑水泥立柱8500根,2013年3月完成种植。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和村民的发展意愿,计划在三年内采取业主带动方式发展优质瓜蒌500亩。预计全部投产后,可实现收入286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2.依托地理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核桃。xx村山地多、土地贫瘠,适宜发展核桃,且核桃的市场需求量大。该村已有农户种植,但较为分散,且栽植管理不规范。为成片集中发展,村三委邀请县林业局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到现场培训,按技术要求栽植和管理。计划在原零星种植核桃的基础上补植新栽植优质核桃289亩,2013年1月23日前已完成100亩栽植,栽植核桃嫁接苗4400株,2013年11月底前完成189亩,到2015年全面挂果投产。预计全部挂果投产后,可实现收入189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1300元。
3.加强现有桑园管理,提高桑园效益。对现有335亩退耕还林桑园进行改造,除成片发展核桃220亩,对余下115亩桑园加强管护和改造嫁接,通过嫁接良桑、合理剪伐、科学养型和肥水管理,实现桑叶亩产2000公斤,年养蚕500张,产茧15000公斤,全村人均可增加蚕茧收入270元。
4.依托传统养殖优势,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畜禽养殖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一大来源,但该村农户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粗放,养殖效益不高。为提高养殖效益,该村在县畜牧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确定了以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走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路子,利用该村的资源优势,促进养猪和林下养鸡的发展。计划改扩建年新增出栏30头的养猪户78户,改扩建年新增出栏200只的林下养鸡86户。在生猪发展模式上推广“猪+沼+粮(果蔬)”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在肉鸡发展模式上推广“圈养+放养”的特色养殖模式。畜牧局积极组织野猪猪苗、旧院黑鸡鸡苗,为生猪适度规模规范化养殖、肉鸡特色养殖设计猪舍、鸡舍方案和施工草图,现场指导养殖技术、防疫等服务。目前,在该村新发展了5户适度规模的养猪户和26户适度规模的养鸡户示范户,其中1社的生猪规范化养殖示范户刘昌朋,投资8.7万元新建规范化猪舍112平方米,建沼气池2口16立方米,采取自繁自养方式,现已存栏生猪6头(其中母猪1头,肉猪5头);8社的肉鸡养殖示范户支兴元,投入3.2万元修建鸡舍66平方米,购置围栏120米,现已存栏小家禽105只(其中旧院黑鸡95只,黄羽肉鸡7只,花边鸭3只),采用“圈养+放养”、饲料以粮食为主的特色养殖模式。同时,该村成立了“xx县自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xx县齐远养鸡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农户发展,组织和帮助养户解决产前、产中服务和产品销售等问题。预计到2014年,全村可出栏生猪4260头,比2011年增加2340头;出栏鸡28200只,比2011年增加17200只,年增加收入128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900元。
5.提高粮油作物产量和质量。一是按照“良种、良肥、良法”三良配套要求,规范种植,使油菜亩产达200公斤,小麦亩产超过400公斤。二是推广水稻、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推广玉米机械播种。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肥,减轻施肥劳动量。四是组建植保专业队工作,对全村农作物病虫害开展统防统治。
6.量体裁衣,一对一做好扶贫规划。根据最新国家扶贫标准,该村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153户、334人,其中扶贫户120户、257人,扶贫低保户12户、29人,低保户21户、48人。对132户扶贫户,通过座谈,根据贫困户意愿,逐户采取有针对性地到户产业扶贫,计划发展林果业脱贫的有30户,共栽植核桃64亩;计划发展瓜蒌脱贫的有5户,共栽植瓜蒌29.4亩;计划发展养殖业脱贫的73户,其中养鸡55户,养猪18户;计划通过粮油作物规范化种植增加收入的52户。对贫困户发展产业,采取优先规划、优先安排项目、优先实施,目前已有30户贫困户新栽植核桃64亩,23户发展适度规模养鸡,5户发展规模养猪。
建设用地怎么来
建设新农村,重点是建设新村聚集点及基础设施,需要用到建设用地,特别是集中建房,占用土地还有可能涉及跨社,甚至跨村,因此,土地调整是关键,没有调整好建设用地,尤其是没有处理好跨社间的土地调整,建设新农村就只能是空谈。为了及时调整好一期新村聚居点30.4亩的建设用地,xx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大胆创新举措,总结出了新村建设土地调整“五步工作法”,解决了新村建设用地的实际问题,为加快新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村现有危房(土坯房)339户,其中:已新建房屋原土坯房未拆除73户,已部分改造51户, 在场镇修建20户,外地购房7户,近三年需改造188户。按照新村建设要求,方便村民生产生活,适度聚居,但要把100多户村民适度集中新建村民聚居点,建设用地怎么来?且涉及到社与社之间、户与户之间建设占地面积有多有少,又采取什么措施来处理占地的不平衡?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该村组织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先后召开了6次会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最后集中群众智慧,创新思路,妥善地解决好了新村建设用地问题。
第一步:尊重意愿让民作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的主体地位,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贯穿始终,由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如何筹资和怎样选址、建房、分房、调整土地、占地补偿等重大事项,切实做到建设前农民自愿、建设中农民参与、建成后农民满意。
第二步:切合民意科学选址。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和确保建设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则,村三委邀请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局专业人员、乡镇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实地调研、踏勘,全程参与选址,并将选址方案提交村
某村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
本文2014-12-29 15:56:4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7579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