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县委农办
(2013年11月16日)
统筹城乡发展是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立足四川实际,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路径和主引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近年来,夹江县委、县政府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坚持“同域发展,建设成都产业辐射区;同城发展,建设乐山中心城区辐射区;同景发展,建设峨眉山度假旅游辐射区”主题,突出以建陶产业为支柱,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促农增收为核心,以“三转三同促三化”为总抓手(即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社会资本向农村流转、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转,加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同覆盖,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支柱,工业强龙头,一化(新型工业化)带三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统筹发展规划先行,实现城乡一体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的规划理念,科学编制《夹江县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抓住乐山组团城市的机遇,及时修正完善城镇规划、县域新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农民新村聚居点(新农村综合体)为网点的新型城乡体系。围绕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夹江经济开发区规划,组建了夹江县高端陶瓷产业园,打造工业产业集群;因地制宜优化调整“三带三区”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茶叶、蔬菜、林竹产业带,培育家禽生态养殖区、生猪规模养殖区和优质粮油高产区,促进产村相融互动发展。同时,依托成昆铁路、乐雅高速、成乐高速、省道103和305线等便捷交通优势和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物流、商贸、会展、休闲等现代服务业。
(二)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一体互动发展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陶瓷产业研发,增强“西部瓷都”核心竞争力;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宽市场发展空间;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坚持科学发展观,抓好陶瓷业“三废”的循环利用。实施“工业强县”和“三个百亿工程”发展战略,在资金、能源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宽经济成份准入,实行公平待遇;狠抓技术创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以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为载体,加快农业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先后引进了福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双胞胎饲料、海峡(两岸)生态农业经济区等重点农业项目落户我县。同时,用好乐山、峨眉山旅游品牌,对接乐峨、错位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引进天福台湾美食街、宝岛微缩景观、“颐和春天风情园”等一批规模较大、定位高端的旅游度假项目,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集群,着力打造“峨眉山度假旅游辐射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建立健全陶瓷物流、汽车4s中心、家居物流、粮油物流、商品交易中心和金融服务网点等现代服务设施。
(三)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消除城乡一体发展短板
抓住省级新农村示范县建设契机,整合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项目,建立“全县统筹、部门牵头、乡镇主抓、村组实施”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从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政府扶持、农民自筹、市场运作”的资金运作模式,通过补贴、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政策和激励措施,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捆绑使用,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基础设施建设权,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农民个人和民间资金投资兴办各类基础设施,实行专项补贴。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修建的基础设施,明确相应产权,充分调动各界投身城乡一体发展的伟大实践。
(四)推动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构建城乡一体服务体系
我县自2000年在全市率先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最初的每人每年5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年1800元。加快建设县福利院和各乡镇敬老院,着力提高农村老人的集中供养比率,有效解决好五保供养对象住房、医疗等问题。认真抓好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保工程,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健全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正常流动机制,完成四川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设立“教育救助基金”,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农村贫困群众医疗救助范围,防止农民因病返贫。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支持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挖掘、保护和发展夹江年画、竹麻号子、高桩彩绘、堂灯唢呐等民间艺术,引导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强化城乡一体人才支撑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竞争能力,以陶瓷生产、茶叶加工、电工、焊工等专业技术为主开展转移就业培训。依托云呤职中、厨师学校、行政干部学校、嘉州技校等一批具有培训资质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整合使用培训资源,从企业用工需求出发开设培训科目,重点培养一批执证型农民、一批企业化新型农民和大批协会式新型农民,让受训人员有一技之长,做到培训一人转移成功一人,切实让农民受益增收。
(六)统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城乡一体机制保障
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完善农业农技服务管理机制,增强服务管理能力。加快事业单位职能转变,推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建立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经营、政府依法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制度,降低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的门槛,凡农村居民在城区有比较稳定的住所或有较稳定的职业,均可申请免费转为城镇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初步成效
2012年,在全省173个县市区中,综合经济排位56位。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4.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5:59:2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同比增长25.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4.35亿元,同比增长2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9亿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17元,同比增长14.6%,增幅居全省成都平原地区27个县(市、区)第四位,绝对值和增幅均居乐山市第三位。
(一)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茶叶、蔬菜、林竹、粮油、畜禽五大优势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茶叶、蔬菜、林竹、粮油等四个20万亩优势产业基地,年产干茶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本文2014-02-14 09:55:3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56703.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