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
新牧区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支部书记作为村级领导班子的核心,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事关农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当前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通过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三级联创”、“三培双带”等活动平台,我县广大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思想政治观念、理论水平、领导能力、整体素质等有了较大提高。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着力把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的领路人、“生活富裕”的带头人、“乡风文明”的推动人、“管理民主”的践行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正是由于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发挥作用较好,使得全县农村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但是,在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面前,广大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从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结构来看,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突出。就**来讲,全县72名农牧区党支部书记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名,占15.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1名,占72%。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能力偏弱,在工作实践中总处于“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境地,特别是受宗教、家族势力等影响,深层矛盾纠纷排解工作中能力不足、办法不多、怕得罪人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双重身份来看,个人致富与群众共富难处理。村党支部书记既是农(牧)民,又是村干部,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村党支部书记肩负着带头致富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份”责任。在农牧区农牧民群众最盼的是富裕,最想要的是服务,而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忙于家业兴富,无暇顾及村集体发展;有的奉献在工作岗位上,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增收、家庭创收,一届村干部当下来,不仅不能致富,而且有的沦为贫困户,要做到统筹兼顾确实不易。因此,就更难达到个人致富与群众共富相协调、相统一。所以党支部书记队伍中“不愿干事”、“不会干事”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从村党支部书记的社会地位来看,享有权益与承担义务难以对等。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最基层的干部,肩负着发展农牧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新农牧区、促进农牧区社会和谐等重要责任。但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在岗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酬较低,除了财政拨付的报酬之外,其它保障机制难于配套。因此,导致村党支部书记的付出与享有的权益不对等,在一定程序上降低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的“吸引力”和村党支部书记的荣誉感。
(四)从村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来看,大局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对本村投入的精力较大、谋划发展考虑的较多,但对村与村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方面看的不远、观念保守,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程中协作联动意识不强,机遇把握不准。在草山、地界等纠纷中,依法维护集体利益的意识不强,用不择手段、不法行为维护本村、小集团利益的现象有时发生。推行村民自治的方式简单,随意性大。
(五)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来看,作用发挥不够,党员管理工作滞后。相当一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发展农牧业生产,引领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宽,能力较弱。在党员队伍的经常性教育工作中方式单一,旧的制度不管用、老办法不顶用、新措施不会用、创新举措不敢用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一些村还存在封建部落、家族、宗派等势力操纵村民自治,操控选举,操作民主理事的问题。
二、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着力解决“选”的问题,创新选拔机制,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选拔村党支部书记要本着“选准一个人,带强一班人,致富一村人,巧解一村事”的工作定位,把公道正派、有心有力为民办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选配的共性标准,结合农牧区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村级班子整顿等活动强化能人治村理念,拓宽选人视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把听党的话、跟党走、思想好、致富能力和带头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实现村级事务从“有人管”向“能人管”转变。根据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农牧区经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打破地域、身份、行业、职业界限,采取内举、下派、直接任命等多种形式,加大从党员致富能手、外出优秀务工经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村级后备人才队伍中挑选村支部书记人选。鼓励原籍在本县的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担任本村的党支部书记。对于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村,可以从县直部门或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积极推行和支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维稳工作队队长“三职一任”。改进选拔方式,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乡镇党委委派等方式,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把好人中的能干人、富人中的热心人、强人中的正派人,通过选举程序和党的组织工作程序,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应考虑到各村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同情况的村,群众所期望的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要求也有所差别。因此,选配党支部书记时也要因村制宜、因时制宜,体现区域个性。如:几个村资源均等,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时,要采取强、弱整合,选配一个开拓创新精神强、市场经济意识浓的“当家人”;村与企业利益关系密切的,要采取村、企联合,选配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当家人”;村内社会矛盾复杂、社会治安不稳定时,选配一个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擅长处理复杂矛盾的“当家人”;村内的特色产业明显、产业初具规模时,要采取村与产业协会组合,选配具有开拓市场能力强、农产品流通经验丰富的协会成员中党员“当家人”。通过以上措施,加快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由单一的“政治型”向“经济型”转变,由“守摊型”向“创业型”转变的进程。
(二)着力解决“育”的问题,建立经常性教育培训机制,多渠道提高村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村党支部书记要履行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牧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牧区稳定、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等五项职能,就要按照《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9-2013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工作,合理部署培训任务,在继续坚持村干部“一季一训”制和加强经常性教育的基础上,把农牧区村党支部书记统一纳入乡、村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集中时间、整合培训资源抓好培训工作,力争通过教育培训,使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优良作风进一步养成、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采取“三上三下一平台”的方式,提高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三上”,即:选派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致富能力的农牧区党支部书记分期分批赴省内外发达地区及省、州委党校进行集中脱产培训;组织农牧区党支部书记集中进行思想政治、依法管理社
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
本文2013-11-02 22:05:04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49240.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