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3-10-17浏览:2889下载219次收藏

摘要:通过对现有学生管理模式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发现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还存在着耗散结构理论对照下的缺陷。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耗散结构理论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启示,试图解决这些缺陷。  

主题词:辅导员  学生管理  耗散结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的贯彻落实,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调查发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成因是多样的,解决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为帮助解决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大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的民主意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此我们尝试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到学生管理和辅导员工作中来,形成了可行的学生工作创新思路,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提供一些新建议。  

二、学生管理模式的耗散结构特征  

   

根据耗散结构论,只有在非平衡系统中,在与外界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各要素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时才可能产生自组织现象,并且把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自组织有序态称为耗散结构。因此,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  

    1、开放性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辅导员只能在管理过程中起到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和“独唱”的角色,学生组织活力不强,管理模式僵化,这是学生管理系统无序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使学生管理系统变成了一种他组织系统而非自组织系统,已经失去了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机制。学生管理系统要不断地从高校外部获得资源,同时向外界输出资源,完成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促使系统有序化,因而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近平衡状态  

近平衡状态的典型表现是,系统与外界进行了能量交换,整体处于熵减状态,但缺乏足够物质、能量流来维持系统的长期生存。就目前来说,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生产发展虽然与外界社会进行着能量交换,系统自身也在演进,但随着学生数的迅速增长以及人们观念陈旧,对外部经济效率的过渡热衷等诸多原因,已经造成了学生管理简单化、低效化等问题,有可能破坏系统的演化进程,使系统退回封闭的平衡态。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缺乏创新精神,依赖性强.这样的管理理念已经与时代的发展特征不相符,也是学生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认可的重要原因。  

    3、缺乏非线性动力模式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线性模式。学生管理是由学生一条线上的职能部门对班级辅导员(班主任)传达教育要求,再经过辅导员(班主任)采用不同的管理形式,达到理想教育效果。在现实中,许多高校虽然按学生比例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辅导员(班主任 )来管理学生, 这种模式仍然是处于金字塔管理系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但效果不佳,作用不明显。以班级为例,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辅导员)为核心, 现有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除了少数学生干部有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外,绝大多数学生几乎被剥夺了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机会。长期以来,学生管理实施方法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基本上是向下传达精神、向上汇报工作。  

   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启示  

    1、学生管理建立开放模式  

班级管理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元,其功能在于“学校教育的组织化”,工作领域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学校教育的组织化(2)班级事务的管理(3)学生状态管理等。一般来讲,有两种班级管理模式:一种是封闭型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开放型管理模式。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