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产业:XX崛起的脊梁
何谓脊梁?
脊梁是一种力量!
诗人说:“我们的双手能托起太阳,因为——我们有不屈的脊梁!”
何谓脊梁?
脊梁是一种坚强!
诗人说:“就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脊梁,让今天的中华民族内心如此坚强!”。
一个人要有脊梁。因为人有了脊梁,才有力量!
一个民族要有脊梁。因为民族有了脊梁,才有希望!
一个城市同样也需要脊梁。因为城市有了脊梁,才有生机与活力。
一个城市的脊梁是什么?除了精神文化因素之外,更多的在于她的经济,而决定经济发达与否的,又在于她的产业。因为产业活则经济活,产业强则经济强。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市委把“发展大产业”作为实施“三大战略”之首。
立足现实,我们的结论是明确的: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黄石的过去,更没有黄石的现在和未来。
1950年8月21日 ,国务院批准黄石为湖北省继武汉后的第二个省辖市,看重的是黄石具有厚重的工业积淀和坚实的产业基础。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后羿,曾经射落了9个太阳。这里的老矿工说,那9个太阳都落在了这里,化作五光十色的矿石,汇成了一个巨大的聚宝盆。民间传说与历史真实的交汇点,就是这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三千年前,当我们的先人在铜录山点燃第一炉炉火后,黄石就注定是一个靠工业起家的城市。堪称“人类历史奇迹”的铜录山古矿冶遗址,为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一百多年前,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的加剧,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怀着“坚船利炮”、“富国强兵”的历史抱负,选定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的黄石,开矿办厂、建炉冶铸,先后创办了大冶铁矿和大冶铁厂,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序幕。
建国之初,黄石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青睐,一批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中型企业纷纷落户黄石。这里有全国十个特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六大铜都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还有拥有“远东第一”称号的华新水泥厂,形成了以采掘、冶炼、建材等三大产业为支柱的著名的矿冶新城。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两度莅临黄石视察。1953年2月19日,他老人家第一次来黄石,“希望你们把工厂办大办好”。当夜,他视察了冶钢生产车间,从炼钢、铸钢、锻造、化验一直看到轧钢。“你们干得不错嘛,几年时间钢厂大变样了。”“你们建设很快,建设很好。”,这是他1958年9月第二次来黄视察时对黄石的充分肯定。
伟人的声音,给了黄石人民奋发创业的无尽力量。
在伟人的鼓舞下,黄石就像一个背着母亲期待和希冀的孩子,浑身都是坚韧和信心,铆足劲向前冲,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挑战,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在熊熊炉火中展示出耀眼的光彩,“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之美誉也让每个黄石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光。
建市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黄石人的奋发图强和接力奋斗,黄石工业由弱到强,产业由小到大,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间,黄石工业不仅实现了经济规模的快速膨胀、发展质量的稳步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工业这个产业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清晰而科学,工业强市已经深入人心!
让时光倒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遭受外来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掠夺与压迫,黄石饱受战乱之苦,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留下的是一个破旧衰败的烂摊子,经济基础非常薄弱。1949年,全市只有5家较大的厂矿和48家弱小私营工厂,全年工业总产值不到7000万元。
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2008年的一组数据:全市工业总产值865.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突破了100家;新冶钢、有色两家产值突破了100亿元。
数字是枯燥的,但彰显了一个事实:黄石的工业的确发展了、壮大了!
截至目前,黄石已经形成了冶金、建材、机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14个产业门类,拥有4家全国500强企业,工业产品达到了
大产业:XX崛起的脊梁
本文2013-09-21 18:54:50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4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