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宗局关于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3-05-12浏览:2092下载288次收藏

民宗局关于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发挥着实现少数民族自主管理,并使之成为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桥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族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原有的功能作用,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一、xx区少数民族社团建设的背景
  xx区地处宁波市东部,拥有中国“港口之冕”的xx港以及五个国家级开发区,是省、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优越的区位优势、优惠的区域政策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增速快、矛盾多。据最新统计,目前xx区有少数民族成分46个,全区少数民族近三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26000人,较2006年的5000多人增加八倍多。常住人口近2000人,主要以人才引进和外嫁妇女为主。xx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由于地域、民族、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少数民族与本地居民、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相关部门之间了解不够,各种纠纷时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
  (二)学历低、择业难。xx区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很快,但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大碶街道为例,全街道6753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326人,占4.8%,初中2875人,占42.57%。小学及文盲1126人,占16.67%。小港街道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中初中学历及以下的有6039名,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数的95%。由于学历低下,他们就业范围狭窄,主要从事体力型、劳务型、个体经营和小商品贸易等工作。
  (三)小聚居、交流少。流动少数民族大部分在城市边缘地区的小微企业工作,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小港街道红联村就集中居住着684名来自云南的白族少数民族同胞。大碶石湫村居住着599名以布依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同胞,基本来自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由于地域、民族等关系,抱团居住成为流动少数民族的主要选择,与当地居民之间交往不多,主要还是以内部交往为主,与当地政府、居民有一定的隔阂。
  (四)沟通难、融入慢。从xx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输出地分布来看,主要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家庭的贫困、学历的低下、劳动技能的单一,容易使少数民族群众产生敏感、自卑的心理,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很敏感,不愿与外人交往。而本地居民对某些不了解的少数民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双方交流交往存在客观的障碍。由于生活习惯差异大、法律意识薄弱等原因,造成来仑务工、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很难一下子适应当地的生活、融入到当地社会中。
  二、xx区少数民族社团建设的主要做法
  针对xx区流动少数民群众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全域城市化民族工作新思路,以搭建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建共享的社会民主管理新平台为目标,以实现少数民族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引导民族社团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目的,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服务与管理,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一)构建一贯到底的少数民族社团组织,确保社团工作向终端发展
  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社会矛盾纠纷不断的现状,我们完善社团组织建设,将社团组织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是政府主导,多方推动成立社团组织。在xx区民宗局的指导推动下,以街道乡镇主管部门牵头协调为主、民族骨干协助筹备为辅,在原有区少数民族联谊会的基础上,将社团组织建设向街道(乡镇)、社区、企业、学校、村等基层延伸,实现民族工作“接地气”。二是健全网络,扩大社团组织的触角。在区本级建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9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少数民族联谊分会,各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少数民族联谊小组,人数较多的民族建立了联系点,形成了‘1+9+n’覆盖全区的少数民族社团网络体系,搭建起从城市到农村,从基层单位到少数民族联络点四级服务网络。目前,活跃在基层的各类少数民族社团组织近40个,建立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联系点14个。三是多方参与,丰富社团结构的内涵。社团成员由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热心民族工作的少数民族群众兼职组成,改变以往由单一的少数民族同胞组成的社团模式,丰富社团组成结构,将汉族同胞、社区工作人员纳入社团队伍中,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服务与管理。如新碶街道针对辖区内少数民族个体经商户多、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将街道城管、派出所、工商所负责人纳入社团组织当中,方便今后的服务与管理。在今年开展的“少数民族文明诚信商户”评比中,社区、工商、城管、卫生、公安等部门及少数民族促进会成员组成了评选工作小组。
  (二)强化社团制度建设,确保社团民族工作规范有序
  少数民族社团组织成员都是兼职,社团管理较为松散,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办事效率,使社团工作走向规范。一是建立分工联系制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实行会长包片联系制,区少数民族联谊会四个正副会长分别负责九个街道(乡镇)民族社团组织的联系指导工作,并实行定期电话交流或上门走访制度;建立各级社团负责人与少数民族群众结对交友的“点对点”联系沟通制度,及时了解少数民族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将获得的信息向上级汇报。二是建立例会交流制度,在学习研讨中提升工作能力。建立会长月碰头制度,定期商讨工作大事;建立社团组织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区、街道乡镇、社区(片区)三级民族社团组织负责人工作会议,学习民族政策法规,交流工作体会,指导阶层开展社团工作;另外还强化各级社团组织工作交流制度、民族工作热点难点问题排查制度、节日走访慰问制度、社团参与民族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制度、民族矛盾协调等五项制度。三是建立信息交流机制,畅通少数民族群众诉求渠道。注重源头信息的收集,通过建立qq群、微博、问卷调查等平台,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建立各级民族社团信息员队伍,实行一月一报,及时反映少数民族同胞工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民宗局关于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