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关键是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关键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这已是各界的共识。本文试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重点就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行探讨。
一、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障碍。抛开交通、港口等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
(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京津冀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北京市国有经济比重为53.8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0.16%,全国平均为47%。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 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天津达86.74%,全国平均为43%,河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总量还是速度,都较长三角、珠三角低。这种经济类型结构,是经济整合中难以打破行政壁垒的重要原因。
(二)产业趋同,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京津冀地区产业关联度小,没有形成彼此间的产业链。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同时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如北京的支柱产业是汽车、电子、建材;天津是机械装备、电子新技术、化工、冶金;河北也是化工(医药)、机械(汽车)、电子、冶金、建材。这种区域性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没有统一的市场体系,制约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是市场分割,竞相争夺企业及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进入,限制外出;相反,鼓励产品流出,限制流入,特别是保护本地落后的企业和产品。在产权交易上,由于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不希望本地的企业被外地企业并购,为企业异地并购设置了障碍;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特别是直接融资难,据统计,京津冀地区企业间接融资达80%以上;区域内信息不能共享,技术、人才流动不畅等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四)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公里,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以上,包括京津冀在内的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20%。利用外资情况与此相类似,并且区域内存在较大差异,如2003年北京利用外资占区域总额的55%,而河北仅占3%。利用外资和外向型经济总量小,且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区域经济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在分析影响京津冀经济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推动;以企业为主体,构建统一市场体系;以资产重组为载体,整合区域经济结构,应是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采取以下措施:
1、推动企业跨省市资产重组,促进区域产业整合
企业资产重组,是指通过对企业资产总量和资产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行为。其实质内涵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微观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效率;在宏观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率。不难看出,资产重组对于调整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重大意义。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也证明,大规模的资产重组,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与跨所有制的重组,是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联系在一起的,每一次重组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资产重组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产业整合的重要途经。进行资产重组,一是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跳出单个企业结构变化的小圈子,突破地域结构局限,突破“诸侯经济”的区域行政管辖局限。二是在运作方式上主要通过资产经营、收购兼并、联合、优劣资产的置换,股权转让,对上市
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本文2013-03-21 23:26:48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3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