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公路管理机构职工队伍思想现状调查
当前基层公路管理机构职工队伍思想现状调查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引发的影响稳定问题明显增多,有些地方还比较突出。就公路行业而言,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要重视基层单位职工正当利益诉求,处理好系统内部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讲,公路系统职工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绝大多数职工都非常关注公路管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在一线基层公路管理机构“访谈”中,也了解到不少职工思想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担忧”,必须引起各级重视,及时进行思想疏导,化解内部矛盾,避免引发群体性不稳定事件。
焦点一:对身份性质不明确的“担忧”
就江苏公路行业内部而言,苏南与苏北、处机关与基层站,管理模式和人员身份性质都不尽相同,笔者所在的xx市公路站,隶属泰州公路处,属于条管范畴,相当于泰州公路处的一个派出机构,站里的人、财、物‘统归’泰州公路处,然而泰州公路处是‘参公’管理,xx市公路站(包括其他四个站)还属自收自支事业性质,职工是事业编制。一段时间内发生了好几起基层站职工上访事件,有的基层站甚至还发生过激行为,扣留上级市处领导的车辆,并对领导进行“留置质询”:为什么市处‘参公’,而我们基层站没有。沸沸扬扬闹了好几次才暂时平息,造成了上下级关系很不和谐,影响了正常工作开展。如今,鉴于这种体制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公路职工队伍的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就泰州公路系统各基层站来讲,近几年招聘录用的大学生严重流失,xx公路站共招聘录用了9名,其中考进公务员、调离、自动放弃5名,剩下的还在“偷偷”地积极备考公务员,时机成熟就走人。当前国家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又引起了基层站职工的“躁动”,基层公路站今后的走向更是成了职工整天讨论的话题,各类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泰州的‘参公’名额满员、公路系统基层站申报‘参公’晚了来不及、基层公路站要下放属地管理等等,到目前没有一个具体的明确的公路系统“官方”性质的表态,基层职工急切关注单位今后何去何从,每天带着疑问工作,担忧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焦点二:对工资收入的“担忧”
2009年费税改革后,省财政按各基层公路站2007年的支出数为基数,自2010年开始每年向基层公路站拨付300~700万不等。全省而言,没有根据各基层站实际管养里程和公路等级等情况进行财政支付,据了解,有的基层站管养80多公里,财政转移支付500多万,有的基层站管养200多公里,财政转移支付只有300万,有的站用不了,有的站不够用,造成了经费拨付的严重不平衡。就xx公路站经费来源统计:一是财政转移支付300万元;二是路产赔补偿费,这是不定数,其中5%奖励协查交警,25%上缴市公路处,剩余的70%用于恢复路产;三是罚没款收入,这也是不定数,其中上缴xx财政局20%,余额中40%上缴市公路处(接泰州市处通知,从2012年起,不再上缴市处40%,留站使用),站所得无几。而且几年来省财政下拨经费一直没有按5%的系数递增。目前,xx公路站管养国省干线近260公里,到“十二五”末期将达到428公里,随着每年物价上涨,职工工资福利自然增长以及管养里程剧增,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xx公路站在经费使用上已感到很吃力,有“捉襟见肘”现象,按上级文件精神,基层站资金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应纳入财政预算给予补助,为此,xx公路站曾上报地方财政请求补助,可事实上地方财政对基层站转移支付这一块态度是‘不扣减不增加、来多少转多少’,俗话讲就是‘两不找’。找上级主管部门要经费,回复大都是:都在那300万元里,我们也很紧张。对地方财政和上级部门来讲,好像那300万元是个聚宝盆,钱能生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让基层公路站职工不得不为自身的工资待遇担忧。
焦点三:对执法环境不和谐的“担忧”
基层公路站作为一线的执法部门,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近年来,抗法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谩骂殴打执法人员的现象也成了‘家常菜’,一线执法人员整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群众能和执法人员动粗玩野,执法人员却不能对着来,还要陪着笑脸,耐着性子做工作,讲求人性化执法,碰到蛮不讲理的,执法人员稍不小心,就可能会粘上无理的投诉。特别是2012年1月1日《行政强制法》的颁布实施以来,一线执法人员感到来自工作方面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特别大。现举两个事例:
事例一:xx站路政执法人员在s231线巡查时,发现杨汊河大桥南处有渣土车运输过程中严重污染路面行为,执法人员立即责令停运,当时渣土老板一到场后就开始“发飙”,先是漫骂,执法人员好言解释,老板一句也听不见去,执法人员只好将执法车堵在渣土车出口
当前基层公路管理机构职工队伍思想现状调查
本文2013-02-02 00:46:08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31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