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志愿服务网络化发展与挑战(城管局)
浅谈志愿服务网络化发展与挑战(城管局)
摘要: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经历由传统“学雷锋,做好事”式的无私奉献行为向现代社会志愿服务行为的转变,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公民获取信息的快捷、网络
“草根”志愿服务蕴涵的影响力强劲,网络志愿服务应运而生。本文对网络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显现的特点,以及给政府带来的新的挑战任务进行剖析,提出志愿服务网络化要
求政府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互动和加强法律保障。
关键词:网络志愿服务 政府 挑战
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慈善服务。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时代背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经历由传统“学雷锋,做好事”式的无私奉献行为向现
代社会志愿服务行为的转变,经历了由单纯青年群体参与、党团组织推动到全民参与、多元发展的转变,志愿服务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i]志愿服务的功能与核心价值就在于:一
是传递爱心;二是奉献社会;三是激发人性光辉。[ii]志愿服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工具。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志愿
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
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志愿服务发展的如火如荼中,新的发展趋势也逐渐显现,网络时代的兴起使中国的志愿服务发展更趋多元化,广大公民的联系更加方便,志愿服务网络
化越来越显现。
一、志愿服务的形成与发展
(一)志愿服务的出现
如果按照科特勒对于服务的定义来解释志愿服务的定义,志愿服务就是志愿者提供给受助者的、本质上无形但并不导致活动参与者和所有权转移的一切行为或利益。这里的行为可
以是政府或者志愿者组织做出的对于志愿服务的管理行为,也可以是志愿者对于受助者的具体帮扶行为[iii]。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
提下,为推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iv]从1987 年广州市诞生第一条志愿者电话服务热线,1888 年天津市诞生第一个“为您服务”志愿者小组,
1990 年深圳市诞生第一个正式依法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1994 年诞生全国性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事业经历20 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国
内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如今,中国大陆的志愿服务发展与世界各国的非营利事业发展、志愿事业发展形成共同的趋势,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大。
(二)志愿服务的发展
自志愿服务出现后,中国的志愿服务形式逐渐扩展,我国志愿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互相帮助、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社区发展、知识传播、社团活动、紧急援助,维
护社会治安、免费专业服务、国际合作等。我国志愿组织也从刚开始的青年志愿组织逐渐向社区志愿组织、社区志愿组织、工会志愿组织、妇女志愿组织、科技志愿组织、医疗志
愿组织、扶贫志愿组织和环保志愿组织等等领域拓展。另外一些国外来中国访问的国际友人也积极参与中国的志愿者活动,如外国友人经常参与中国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青年
志愿者活动和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等。此外,民间志愿组织也逐渐兴起,仅北京市就有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绿色大学生论坛、大学生绿色营等等。网络的普及
,各种形式的志愿组织逐渐集合,不可否认的是,志愿服务还有在大型活动、应急灾难中的突出表现。
(三)志愿服务网络化的必然性
1、网络的普及
中国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9次中
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从年龄方面,从2011起过去的五年,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30-39岁群体的
互联网使用率逐步攀升,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较小;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
达到90.9%,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互联网使用率增长始终缓慢;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为3.92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v]随着
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联网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
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互联网应用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以及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上网速度的逐步加快、网络平台的逐步优化,为志愿服务网络化趋势奠定了基础,年轻化、高学历化,使青年群体更容
易接受志愿服务网络化形式。
2、公民获取信息的快捷性
随着网络的发达,让广大公民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与快捷。就信息获得的快捷性而言,因特网是最便捷的信息来源。在大灾难、大活动、大保障、大求助方面,网络的发布使信息传
达更为迅速。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网络迅速传播,募捐各类救灾物资,网络呼吁招募志愿者,在抢险救援、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物资转运等方面迅速发挥了
积极作用。又例如在今年8月9日海葵强台风的影响,在微博上出现了一个名词“双闪志愿者”。他们在网络上积极响应,开着私家车,闪着双跳灯在台风夜里接送着被困中途的市
民和旅客。他们用爱,温暖着风雨中的甬城。这种快速而有效的网络传播方式,是优于报纸、电视等媒介传播的方式,传播面广,速度快,造就公民获取信息的快捷,志愿者响应
速度快。
3、网络“草根”志愿服务蕴涵的影响力异常强劲
互联网技术推动着网络社区的兴起, 以青年网友为主体、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型ngo(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群体开始出现在生活中。他们借助各种创新技术和运作手段不仅活跃在
虚拟空间,也开始走向现实,并能够超越政策、地域、机构注册、全职人员投入、管理经费等限制,动员大量公众参与公益活动,我们将这类组织称为网络草根组织。[vi]“草根
”志愿服务组织来自民间基层。由个人(或其他组织)自发创建的纯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所谓“草根”,即相对“官方”而言,这些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官方机构支持,也没有主管单
位,甚至很多未没有登记注册。“草根”志愿服务组织的功能在“先天性”上就比有“官方”背景的志愿服务组织弱。虽然目前“草根”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和影响力远远不及有
官方背景的志愿服务组织,但是,它们在服务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大众性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它所蕴涵的影响
力和发展趋势是异常强劲的。
二、志愿服务网络化出现的特点
1、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化
中国的志愿服务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公民广泛参与、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事业,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志愿服务网络化的出现,政府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
浅谈志愿服务网络化发展与挑战(城管局)
本文2013-01-18 14:55:36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3001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