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科教兴延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根据《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延市发〔2011〕11号),结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延安教育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实现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有中小学、幼儿园893所,在校生438590人,其中幼儿园63644人,小学180961人,初中102872人,高中64228人,职中26607人,特殊教育学生278人;教职工35289人,专任教师28790名,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达标率分别为99.62%、99.38%、95.44%。全市有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卫校、体校、技校各1所,省属高校(延安大学)1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6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357所,开展技能培训2.9万人次,“一网两工程”培训78.9万人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8年,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十二五”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详细情况见附表1)。
“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总投入111.5亿元,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0.4亿元,占gdp的3.43%。继2004年全市实现“两基”目标后,甘泉、宝塔、志丹、延川、吴起、洛川、子长、延长、安塞、黄陵10个县区实现了“双高普九”目标,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宝塔区、延川县建成省级教育强县(区)。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明显。全市公办中小学由2005年的2467所减少到454所,共撤并2013所,撤并率81.6%,校均规模由2005年的181人增加到767人。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城乡教育差别明显缩小,适龄儿童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由2005年的99.3%、99.6%分别提高到99.91%、99.7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对所有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提高了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教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市中小学继续推行以“校长聘任制、教师聘用制、结构工资制、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制订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化解并妥善解决了代教人员问题。
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认真落实《延安市中小学德育规程》,按照“适度说教、重度实践”的思路,开展中小学生德育实践、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宣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开设了陕北民歌、剪纸、腰鼓、秧歌等地方特色课程,有效推进了素质教育。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市民办学校达到351所,在校学生10.6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24.1%;教职工7604人,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21.5%;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各个层次,形成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办学格局。
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推进。建成了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2个县区教育信息平台和134个校园网,全市共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室519个、多功能投影教室2766个、课件制作室361个、计算机35692台,平均每百名学生拥有11.2台计算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覆盖率达到100%;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到100%,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育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市“两免一补”累计投入资金10.19亿元,享受学生305.6万人次,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在校学生(包括民办学校),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开展贫困学生救助,全市多渠道筹资0.83亿元,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9.3万人次;全面落实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累计下达助学金0.4亿元,受益学生32839人次;积极实施中小学“蛋奶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受益学生57.3万人次。
城区入学难矛盾有所缓解。坚持规划新建和挖潜扩建并举,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着力增加城区教育资源总量,鼓励和支持城区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问题,城区入学难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二、发展形势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不到位,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教育改革创新相对滞后,发展活力不足;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教育布局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够均衡,“择校”问题仍较突出;素质教育没有实质突破,实践和创新能力欠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比较薄弱,专业特色不突出,对地方经济拉动不够明显;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强烈期盼,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发展机遇
“十二五”是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期,是我市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也是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重要机遇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型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我们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为全市教育带来了难得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加快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在规划建设、财政资金、公共资源等方面优先支持教育,为加快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日益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环境;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发展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依靠教育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为紧迫,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三、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市《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延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二)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持续扩张,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质量全面提升,初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全面普及,率先建立起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到2015年,教育各项质量指标居全省中等偏上水平,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具体目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基本实现全部入学,全市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实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特殊教育快速发展,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市80%以上学校设施设备配备达到省级Ⅰ类标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达到国家和省上规定的办学标准。
四、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作
延安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本文2012-11-10 22:18:14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1982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