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民族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民族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8年,市人大民侨委对蒙古语授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使用蒙古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亟待解决”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提出解决的办法。
2012年7月3日,市人大民侨委对我市民族教育情况再次进行调研,听取了市教育局关于我市民族教育情况的汇报,走访了xx市民族实验学校、市蒙古族学校、土默特中学、土默特学校,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从2008年开始,我市民族教育开始走上跨越式发展的新历程。连续五年,我市加大了民族学校硬件投入,改扩建兴安路民族小学、改建市蒙校教学楼、宿舍楼,新建土默特中学学生宿舍楼,土默特学校食堂、综合楼、土左旗民族中学教学楼、宿舍楼,清水河县民族中学宿舍楼,和林县民族中学综合楼,托县民族中学教学楼、宿舍楼,重建武川县民族小学等,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一、四所民族学校改扩建基本情况
2009年6月,xx市赛罕区区委、区政府对兴安路民族小学进行原址新建,总投资1.4亿。通过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建设,并更名为xx市民族实验学校,学校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改造时将过去学校的教学、办公、实验一体的综合楼和宿舍、市教育局电教馆一并拆除,从过去的占地面积仅有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只有8000多平方米,到如今新建成的xx市民族实验学校总占地面积15118平米,校舍建筑面积27968平米,是过去面积的4倍,集教学、办公、实验、学生公寓、餐厅、地下1120平米操场和室外田径场为一体的现代化学校,于2011年3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民族实验学校共有36个教学班,其中,包括9个加授蒙语班、1个加授朝鲜语班、4个蒙古国学生班。共有专门教师80人,学生1812名。硬件方面完成多媒体、校园网络建设,与内蒙古图书馆进行了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xx市蒙古族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蒙古语授课的寄宿制学校,实行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三三”学制。2008年投资新建了学生食堂,并于2009年投入使用; 2009年投资新建了小学楼,已投入使用;实施校安工程中又拆掉新建了11000平米的初中部综合楼,教学环境和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建了8000多平米,可以容纳1000名学生的男女生宿舍楼。加固了逸夫综合楼,同时加固了过去的女生宿舍楼,改作小学宿舍楼。今年市财政又安排300万启动资金,正在筹备新建体育馆;市发改委拨付300万翻修了大操场,硬件设施建设走在了全市民族学校的第一位。学校的特色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女子足球、博克、射箭、民族艺术、民族舞蹈等水平不断提高并趋于成熟。
土默特学校在实施“校安”工程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投入专项资金950万元,教育费附加780万元,贷款1000万元,共计2730万元,先后加固了教学楼和实验楼,新建了学生餐厅、报告厅以及两个综合楼,并正在办理新建学生宿舍楼手续,即将开工建设。根据我市民族教育布局调整,土校现已成为一所完全初级中学,共有三个年级22个教学班,学生930名,其中蒙古族学生占60%,住校生达到80%。实行汉语授课,开设加授蒙古语文实验班的小班化教学。现有职工138人,其中蒙古族67人,高级教师43人。学校通过实施两轮三年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呼市民族学校“五a”级实施管理办法》,不断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现已成为一所校园环境优美、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校舍得到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所优质民族中学。
土默特中学在实施“校安”工程中,同样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投资1200多万元重建教学公寓楼,投资600多万元加固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楼。土默特中学是内蒙古自治区、xx市两级重点中学和对外开放学校。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49个,在校生3400多名,其中蒙古族学生占50%左右,专职教师182名,特级、高级、一级教师占专职教师总人数的91%。近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迅速发展壮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设施有了重大改观,成为了xx地区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帜。
二、全市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民族中小学、幼儿园36所,在校生4.3万人,教职工3518人。其中:蒙古语授课12年制学校1所,蒙古语授课小学1所,蒙古语授课幼儿园2所,蒙古族高级中学1所;回族中学1所,回族小学4所,回族幼儿园2所;满族小学1所,满族幼儿园1所;加授蒙古语学校17所,加授蒙古语幼儿园5所。现已形成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民族教育已经走上了规模、质量、效益、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近几年,我市坚持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不断提高我市民族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一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自2004年起,实施了民族学校“5a”级内部管理制度,目前全市民族学校有市级义务教育示范校18所,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校8所,市“5a”级管理学校12所,“4a”级管理学校14所,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创造了基本条件。二是全面加强双语教学工作,积极推进蒙古语授课和汉语授课的双语教学。2010年,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市民族学校加授蒙语教学工作,颁布了《xx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民族学校加授蒙语文工作的若干规定》,为推动我市双语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又出台了《xx市教育局关于我市民族学校加授蒙文中考加分的实施意见》,今年,加授蒙古语文首次进入中考科目,实行蒙古语文按比例加分政策,以调动民族学校加授蒙古语文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积极性。三是加大民族教育经费投入,从教育附加费中提取的民族教育经费,由过去每年的10%提高到20%,用于民族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设施的完善,每年专项经费不少于200万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寄宿生全部享受寄宿生生活补贴,小学生每人每月补贴120元、初中生每人每月补贴150元。蒙古语授课学前教育方面,出台了《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学前教育蒙古语授课幼儿园免保教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使蒙古语授课率先实现了从幼儿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四是积极优化民族学校布局结构,由2003年的48所整合为现在的36所。加大民族学校的建设力度,加大了硬件投入,民族学校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有的学校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五是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网络和远程教育工程提供学习和教学交流的平台,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目前,我市民族中小学幼儿园有专任教师3131人,其中,从事蒙语授课和蒙语文教学的有577人。六是开展教研活动,定期进行教育教学大检查,加大对课堂教育的评估指导,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开展全市民族学校蒙语授课教学交流评比,提高了教学质量。七是进一步弘扬、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开展民族传统文体活动,从2010年开始举办了民族学校传统体育运动会、蒙古象棋比赛、搏克比赛等,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三、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族教育法规体系极不完善,现行的《xx市民族教育条例》有些内容已不符合目前的民族教育发展需求,基本起不到对民族教育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二是民族教育优质资源匮乏且配置还不够均衡。由于受地域、基础条件、办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其他优质教育学校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是投入资金不足,财政的投入主要是用于公用经费,而民族学校的公用经费与其他学校并无差别,随着民族学校的规模扩大和生源的增多,并实行民族学校高中阶段免学费后,一些民族学校公用经费难保学校正常运转。主要原因是住宿生的负担较重,加重了学校的正常运行。
四是师资力量配备不理想,教师队伍结构不太合理,外来人员引不进、留不住。整合资源集中办学后,一些寄宿制学校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缺少保育员,大部分学校都是从外面聘用临时保育员,存在着一定隐患。
五是民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影响了民族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是根据我市民族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内容,尽快修订《xx市民族教育条例》,科学有序地推进民族教育工作,使民族教育立法从整体上真正发挥出为民族教育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是拓宽民族教育投入渠道,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民族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增加,保障民族教育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三是不断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资源,彰显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主流文化的教育,实现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牢固民族团结意识,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谁也离不开谁的理想。
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办学活力,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民族教育、支持民族教育,使其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是加强建立民族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加快改革和发展少数民族教师结构,采取有效办法,切实提高民族学校教师的质量。在城市招进的师资中筛选优秀的教师先到民族学校锻炼一至二年,同时每年选派民族学校的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学习等,不断提高民族学校师资队伍素质。
关于全市民族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本文2012-10-14 15:42:39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1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