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做法及经验
××街道位于余杭区老城区,东至海宁市许村镇、南至南苑街道、西至塘栖镇、北至运河镇,2008年两个街道合署办公后,整个辖区面积49.52平方公里,下辖23个社区,14个村,其中日常管理20个社区,托管17个社区。
街道所辖20个社区(其中8个为撤村建居社区),总户数38462户,常住人口85530人,区域总面积14.8平方公里。
街道下属党组织57个,其中党委14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39个,截止目前共有党员2530名。
在街道党员群众的支持下,历年来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浙江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街道、浙江省文明街道、浙江省卫生街道、杭州市党建工作示范街道等荣誉80多项。
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创新中,通过组织设置的调整、资源的共享,实现功能的重组,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政府的主导力量功能、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功能、居民的自治参与功能得以有效整合与互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更加突出,区域化党建的资源整合功能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发展、服务和谐稳定的任务得到落实。
一、以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组织体系
1.在街道层面,机关党建重规范。2008年,街道率先开展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创新设立社区党员服务站和以有特长党员个人冠名的党员服务站,构建了具有街道特色的党建三级服务网络。开展了党员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出台了服务标准,实现了党建服务规范化。临平和东湖两个街道合署办公后,本着业务相近、领导相同、人数相等的原则,及时调整了机关党组织设置。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建示范点创建,力争机关党建走在街道党建前列。开展创先争优知识竞赛、党务知识竞赛、“爱读书、读好书”等活动,不断丰富机关党建组织活动。建立机关党员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党员志愿服务下乡活动,开展机关党员到所在社区报到工作,实现8小时外的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网络。为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街道建立一体化的便民服务中心,解决了因街道办公楼改造造成的党员服务中心、综治服务中心、劳保和计生服务中心三地临时过渡的问题,将党员服务、信访接待、外来人口管理、城市管理、城建、民政、劳保、残联、计划生育、税政和综治等服务于一体,实现了四中心的“一站式服务”。
2.在社区层面,基层党建显龙头。设立社区党员服务站,实现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站“四位一体”的基层党建服务新模式。根据社区党员队伍数量,10个原建社区成立党委,合理设置了二级支部。通过开展二级支部规范化建设,鼓励二级支部相互交流,发挥基层党员作用。及时优化新建社区党组织设置,设立以居民小组为单位的二级支部,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从社区延伸到自然组、楼道和居民小组,从居住地延伸到工作地。设立以党员个人姓名冠名的冠名党员服务站,聚集了一批有相同特长、有共同爱好的党员,义务为社区党员、居民服务。如邱山社区的柏顺党员服务站,自掏腰包买来红糖、生姜等为春运购票民工送姜汤,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寒冷冬季里送上了阵阵暖流,该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罗庄社区的吕大妈党员服务站负责人吕银娥,开设了吕大妈聊天室,成功化解了一名抑郁症患者轻生念头,成为化解邻里矛盾、开解居民心结的贴心人,被推荐为浙江省“创先争优之星”候选人。实行新建社区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有勤劳致富示范员、财务监督员、治保调解协理员、信息联络员和卫生监督员等岗位,让每位无职党员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如双林社区吴兴泉是位退伍军人党员,他靠养殖甲鱼发家致富,为带动居民共同致富,他手把手的教甲鱼养殖技术,毫不保留的传达市场行情,提供致富信息,在他带领下,双林社区甲鱼养殖目前已发展到200余亩,年产值约在3000万。各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孤寡、空巢老人定期上门提供送早点、搞卫生、聊天等服务,星火、庙前等社区开设了“老年食堂”,相对优惠的价格使社区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成为社会养老的有效辅助手段,解决了政府后顾之忧。开展了“走进社区”、邻居节等系列活动,以街道主办、一个社区承办、其他社区协办的方式,每月确定一个主题,使社区居民原本只能享受一个社区服务资源的局限变成整个街道资源的共享。如工农新村依托新大地市场开展了社区“跳蚤市场”,以义卖的方式拉近邻里感情,实现旧物再利用,倡导了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该活动荣获杭州市最具创意邻居节。
3.在企业层面,“3080”党建全覆盖。根据“3080”工程要求,全面实现30名职工以上企业有党员、80名职工以上企业有党组织,并通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党支部,实现了30名职工以下企业党的工作的全覆盖。积极开展党建强、发展强“双品牌”建设,银泰百货党支部为确定为区级“双品牌”示范单位。开展了非公企业党建规范化建设,中都集团党委等非公企业被评为街道党建示范点。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 “双服务”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集表等形式,查找企业发展中切实帮助解决的难题,街道层面能解决的及时召集相关科室“会诊”处理,街道不能解决的统一上报区级相关部门。
二、以“片组户”民情联系为载体,构建“无缝隙、无遗漏”的联系服务网络
“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紧紧抓住保障和服务民生这个重点,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来强化服务,做到联系服务无盲点、无遗漏、无缝隙,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加强基层党建、检验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建。
1.横边纵底全覆盖。街道于2009年底试点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通过划片管理、分组负责、入户联系等方式搭建了街道网组片民情联系的大网格。一是注重三级联动、纵向到底。建立了街道干部联系社区、社区干部联系到组到户、社区党员联系到社区居民户的三级联系机制,为全面开展服务、提升服务效率打好基础。二是注重党建横向到边。在把社区按比例和实际情况,划分为 85个片区、162个小组,每片以社区干部、党员骨干、居民小组长为主要成员组成7-10人服务团队,把片组内党员以1+x的模式,进行分户联系服务,确保联系服务机制覆盖社区所有居民户。
2.创新载体强联系。丰富宣传方式,各社区制作了30000多张民情联系卡5500张楼道牌,将片、组长和民情联络员的电话、服务内容等公布在楼道、发放到居民家中。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联系走访台账,详细记录每个片区各类人群的具体情况,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扩大联系员队伍,在把社区居民组长、
街道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做法及经验
本文2012-06-19 11:59:50发表“汇报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1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