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建立下河乡原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建设项目的调研报告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11-11-25浏览:3010下载201次收藏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一个新方向,一方面拓宽了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使环境恢复魅力,永保秀丽: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根据《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以及县委陈书记在旅游局调研要求,结合本次城市建设大讨论,我乡立足本地优势,充分挖掘我乡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结合“开漳圣王文化”、红色旅游,以温泉度假和生态休闲为特色产品,把我乡打造成为集温泉养生、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既有高层次享受、又有浓郁健康情趣,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把我乡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乡镇。  

一、项目提出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越来越多的人有着强烈的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在观光旅游中享受休闲的惬意。据有关权威部门对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市民近程旅游调查中,显示近40%的人到郊区、特别是有特色、原生态的田园山庄旅游的愿望,有近35%的人想亲自经历农耕作业和养殖业的愿望,其余25%愿意到度假田园去疗养,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田园风光。品田野的风、尝田园的味,正日益成为许多城里人的时尚。于是,观光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它的诞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近几年来,“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及品牌,并且特别火爆,带旺了一些地方经济。  

二、原生态观光农业景区的特点  

1、农业特性  

(1)生产性。观光农业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系统。农业生产是在人们定向干预和调节下的生物再生产过程,可以提供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满足人民生活物质需要的产业。因此观光农业园生产的产品本身具有经济价值。  

(2)季节性和地域性。由于农业生产的各阶段受水、土、光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使得观光农业旅游活动季节性和地域性突出。  

2、生态特性  

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与建设,考虑到其生态特性,减少人工作用,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运用生态学原理,促进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旅游性  

(1)趣味性。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的单一性和旅游观光的枯燥乏味,利用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农业自然、人文景观和农村风俗民情来吸引游客,并设有一些游乐中心及娱乐场地,提高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度,使游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享受自然和历史文化给予的乐趣。  

(2)独特性。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越来越追求“新、奇、特”的旅游项目,所以独特性顺理成章的成为旅游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特性。农业观光具有农业和休闲观光这一独特的旅游性质。  

三、原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高度集中,道路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污染不断增加,人的生存空间日趋缩小,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规模。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传统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型休闲观光农业、奇异型休闲观光农业等多种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萌芽发展,近些年来在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发展的速度较快,并正在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观光农业又称农业旅游、田园旅游,尤其是原生态更体现了农业的魅力,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旅游方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还原生态面貌,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业展示、农产品加工、原生态环境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原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同时将乡土文化融入休闲农业,让休闲农业更加丰富多彩,通过休闲农业的观光活动,可以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进一步加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2005年,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总量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人民币。到2006年底,仅北京市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观光农业园区就有1100个,占地45万亩,总收入22亿元;全市有12个区县的321个村1.7万农户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工作,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10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7119户,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服务的人员月5.5万人,全年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总收入12亿。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如何紧紧抓住省市县十二五规划以及城市建设大讨论的历史机遇,推动下河休闲农业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潮流中分得一杯羹,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四、原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前景  

观光农业的产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并且今后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1)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的出现是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已久的回归大自然的旅游主题。今天,已拥有了辉煌工业文明的工业社会,却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代闲热”成为城市人的追求和渴望,而与此强烈对照的原生态环境、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湿地、纯朴的农民、多样不同的野生动物、植物的物种、清新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休闲垂钩,农产品采摘、一些简单而神秘的原始农用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很大部分的居民,祖辈们来自于农村,加之过去有“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根的潜意识驱使他们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融入田园、重返乡土,于是,一些地方及旅游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乡村一日游、体验儿时农村生活等项目一经推出,即反响强烈,引起共鸣,带旺了地方经济。  

(3)政策支持,休闲观光旅游开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社会资金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福建省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支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2006 年,省农业厅制定了《 福建省“十一五”观光农业发展规划》 ,明确了观光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为休闲农业不断拓展、观光产业不断提高指明了方向。福州、厦门、泉州等大中城市的规划重点,依托现有的旅游景点,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郊区和旅游主干道旁开发农业观光和休闲场所。在山区规划发展以生态型观光农业为主,在沿海规划发展休闲型渔业为主,都制定相应的规划。  

2008 年,省农业厅与省旅游局、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建设活动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巧家“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对每个示范点予以资金扶持,这批扶持的“农家乐”示范点,大都在城市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规模,代表我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以抓“示范点”来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带动一方富裕,成效明显,在全省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2009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以历史文化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建立下河乡原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建设项目的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