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当前私有制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11-11-23浏览:2429下载193次收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经济,需要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历了一个思想不断解放和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以非公有制为经济形式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已日益突出。但是,在当前的经济体制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大环境下,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是不敢旗帜鲜明地支持私营企业。中小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企业,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存在以所有制划线或所有制歧视的观念,常常使非公有制企业感到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从政府的扶持力度来看,政府大力扶植公有制企业,而对以私有制为主的中小企业扶植力度甚弱。主要还是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公有制企业是政府自己的企业,再怎么扶持也不过分,即使是踩了红线、犯了错误,也是为了公家的利益,其出发点是好的;而私有制企业姓“私”不姓“公”,不敢“理直气壮”地去扶植。如果扶持力度过大,甚至还会引起非议。尤其是在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发生利益冲突时,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政府往往会站在公有制企业的立场上想问题。尽管我国在修改《宪法》时承认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中央也已经确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新方针,而且国家经贸委也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见》,但是在法律保护上却没有明确的、体系性的和可操作性的法律和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也较为分散,口径不一致。管理范围仅限于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管理方式也有较强的行政管理特征。因此,常常导致政令不一,企业无所适从,从而进一步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掌握,更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上的规划、引导、协调、监督和扶持。  

二是“国进民退”现象逐渐突出。1998年中国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有企业大量出现亏损、倒闭和职工下岗的情况。中央提出了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的计划,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抓大放小”,国有经济收缩到垄断行业和更具优势的竞争领域,这种“国退民进”经济布局调整构成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一个重要体制基础。然而10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却是“国进民退”的相反格局。从国家金融体制环境来看,近年来都是优待国有企业,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种优待更加明显。2008年上半年,为了应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加以限制,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受到金融收缩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到了2008年下半年,中央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经济下滑,开始实行宽松信贷政策,仅2009年一季度,贷款规模就高达4万多亿,但是大部分贷款都流向了“铁(路)、公(路)、机(场)”等大项目以及房地产开发,中小企业依然感受不到优惠政策的“阳光雨露”。近两年中央陆续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仔细研读可以发现,除了可被视为普适性的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植政策外,支持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政策导向相当明显,有些规划里面列出了具体的国有企业的名字,甚至出现了政府要支持的具体并购重组计划。例如, 船舶工业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两个龙头企业”(中国船舶和中船重工),均为国企;而在钢铁产业振兴规划里,更是将“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这样的具体操作路径写入其中。回顾近几年来政府颁布的五年规划和诸多产业政策,这种“对号入座”地向国企倾斜的态度是极为罕见的。政府的产业政策往往是银行贷款投向的指挥棒,如此明示的政策偏好,将使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国企集中,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恐怕很难有长大的未来。  

三是中小企业自身难以发展。从县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当前私有制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