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地区行署班子换届工作总结
2008年以来,哈密地区行署班子始终坚持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地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地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变革创新,勇于担当,务求实效,后发赶超,科学跨越,努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7•5”事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态势。现将地区行署班子2008年以来在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履行工作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班子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全力打造效能政府
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作风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班子及成员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打造效能政府。
(一)坚持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放松。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高班子及成员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常抓不懈,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不动摇,合理化解工学矛盾,积极组织班子成员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重点学习领会了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新疆稳定加快新疆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张春贤书记到疆任职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学习讨论调研,对坚持新疆效率、弘扬新疆精神、提升新疆能力、树立新疆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不断以解放了的思想武装了班子成员的头脑,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和科学执政能力,强化了抢抓机遇、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为狠抓地区率先赶超、科学跨越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履行第一责任不动摇。不断强化对“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的认识,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地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到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行动坚决。特别在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行署班子能够及时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部署和要求,在地委的统一领导下,班子成员第一时间通过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乡(镇)、企业和宗教人士中召开座谈会,带队上火车向进疆人员散发宣传单,召开新闻发布会等途径,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和各界人士认清“7•5”事件真相,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全力消除负面影响,坚决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坚持作风建设不放松。一是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行署集体决策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对重大事项都能及时召开行署办公会、党组会、专员碰头会或专题会集体研究决定,做到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2008年以来,先后召集行署党组会、行署办公会、专员碰头会280余次,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和问题500余项。二是改进会风文风,以争创“为民、务实、清廉、高效”政府为目标,严格落实《哈密地区行政公署工作规则》,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精简会议和文件,提高了行署议事和公文运转效率。三是转变工作作风,精心组织开展效能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对地区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实施“八项制度”和“十条禁令”进行根治,先后开展行政效能建设督查215次,对效能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18个部门(单位)给予了行政效能告诫,谈话提醒54人次,组织处理3人,诫勉谈话11人,问责34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班子成员平均每月至少有10天以上在基层调研、体察民情,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四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2008年以来,两次集中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86项,保留177项,取消、调整率达33%;清理规范性文件335件,其中修改20件,废止失效86件,保留229件。五是加强政务公开工作,政务公开建制率达100%。六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企业、万人评政府活动,2008年以来,政风行风共评议重点单位67个、跟踪督查单位4个、社会评议部门64个;先后对110个部门和两县一市开展了企业评政府、万人评政府活动。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哈广行风热线》直播节目和“专员信箱”、“专员热线”等载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突出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围绕目标,真抓实干,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跨越
2008年以来,行署班子在地委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发展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引进战略,紧紧围绕每年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按照“三高”要求,推进“三化”建设,全面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全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开创了地区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全力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以来,地区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08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7.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6%。2011年前三季度,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7.73亿元,同比增长21.9%。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24亿元,同比增长41.9%;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9亿元,同比增长5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40元,同比增长19.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全年可达到7000元,同比增加1066元,增长17.96%。
(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工业强区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引进战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推进煤电冶、煤化工、风光电、煤炭生产外运“四大基地”建设,不断延伸煤电冶、煤化工、风光电及配套装备制造、矿山和电力机械设备、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开发、建筑材料开发、盐化工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生物和医药等“九大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是逐年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按照“五个优先”原则,制定出台了《哈密地区招商引资若干政策规定》,积极组团参加疆内外各类招商引资活动,2008年至今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76个,实现到位资金325.33亿元,年均增长53.59%,先后引进了国内30家500强企业落户哈密,有46家上市公司投资哈密,推动了地区煤电、煤化工、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煤炭资源勘探开发、黑色及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重点实施与“四大基地”相关的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2008年至今累计完成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325.6亿元。截至目前,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5家,较2007年增加了50家;今年1—10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9.35亿元,同比增长30.8%。三是不断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出台了《哈密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加快企业退城入园步伐,建成了自治区级工业园区1个、地区级2个,全地区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3亿元,进驻企业达165家;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7.78亿元,上缴税金4.46亿元。四是认真落实地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着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了信贷、投融资、担保“三大平台”建设,及时协调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等瓶颈问题。2008年以来,先后为工业企业协调解决金融贷款61.65亿元,其中,今年1—10月,积极引导华夏、浦发、兴业等银行来哈拓展业务,为地区重点项目和企业达成融资意向6.5亿元。五是实施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工作,先后对49个探矿权证、5个采矿权证进行了注销,对19个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依法进行了关闭。六是积极开展了小火电机组关停和小冶金企业专项清理整顿、退城入园等工作,加大企业落后生产设备的淘汰力度,2008年以来全地区共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量3065吨。
(三)努力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南园北牧、增收富民”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哈密大枣、哈密瓜、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农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南园北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一是狠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了哈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富民社区414户、安居社区292户、防护林1021.8亩、标准农田2万亩,种植花卉300亩;巴里坤县五大牧区被认定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伊吾县为自治区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循环农业示范县。二是认真抓好大枣产业和设施农业发展。2008年至今,共完成大枣建园19.87万亩,全地区大枣面积达到 32.88 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0773座、2.18万亩,全地区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9758座4.94万亩;狠抓露地蔬菜基地建设,2011年新增露地蔬菜3.41万亩,建成50亩以上连片蔬菜生产基地52个、1.31万亩。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制定完善了红枣、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等农业优势产业建设、验收标准及补助办法,组织开展了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示范基地和高标准农田创建活动,新种植红枣、饲草料基地连片规模均在百亩以上,新建日光温室连片规模均在50座以上,新建养殖小区均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求。四是加大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大力实施高效节水技术,四年来共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9.35万亩,累计达到97万亩,占地区总灌溉面积的72.9%。五是依法有序规范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目前共完成土地流转面积9.15万亩。六是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建成了1个年养殖育肥10万只羊、1万头牛的牛羊养殖育肥示范园区、2个10万头规模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34个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完成定居兴牧4800户,种植人工饲草料面积15.6万亩。今年预计出栏牛6.14万头、羊113.6万只、生猪24.1万口,分别比2007年增长32.9 %、28.4%和 180.2 %;预计产肉4.75万吨、产奶5.5万吨、产蛋2750吨,分别比2007年增长 56.3%、44.7%和 34.5%。七是积极为农牧民生产方面提供农业保险,截至10月底,实现签单保费421.6万元,已兑现赔付80万元。
(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强化中心、城乡协调、兵地融合、点轴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加快城乡规划编制进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目前地区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2.7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6.29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38.55平方米,城镇化率60.1%,其中哈密市城镇化率64%。一是认真落实地委关于城乡规划建设“十二不准”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科学规划城市布局,抓好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了哈密市、巴里坤县城、伊吾县城总规修编工作,完成了哈密市星星峡、二堡、五堡、陶家宫,巴里坤县大河、奎苏、博尔羌吉,伊吾县淖毛湖、盐池小城镇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了哈密市大泉湾、沁城、花园集镇区修建性详规,完成了哈密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巴里坤县三塘湖口岸控制性详规、伊吾县物流园建设规划,小城镇和乡级规划编制完成75%,中心村规划编制完成70%,达到了自治区规定要求,城市控制性详规编制覆盖率达到90%。二是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拆迁改造力度,打通了哈密市建设东路、七一路、人民路等城市主干道,对哈密市北郊路、青年北路、东环路等城市道路实施了改扩建,完成了哈密市四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和巴里坤县、伊吾县供排水管网工程建设,完成了哈密市恒信热力、哈密明珠供热和伊吾县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完成了哈密市新捷公司天然气母站、加气站和巴里坤县、伊吾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目前全地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2%,用水普及率达98.67%,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0%,燃气普及率达98.38%,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4.3%,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8%,空气质量全年i、ii、iii级指数达80%以上。哈密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自治区最佳卫生城市;巴里坤县城被命名为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城,伊吾县城正逐步向精品旅游花园城市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了哈密市二堡、五堡、星星峡,巴里坤县大河和伊吾县淖毛湖等小城镇给排水、道路、绿化等工程建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产业配套、功能齐全的小城镇集群。四是实施了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共完成教育系统中小学校和卫生系统抗震加固、改造(更新)面积48.46万平方米。五是加快推进热计量改革工作,共完成既有居住建筑改造30.68万平方米,完成节能热计量改造25.61万平方米。六是加强城市(镇)管理,全面推进城管进城乡结合部、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工作,严禁乱搭乱建,依法拆除了违法违章建筑,开展了城容市貌专项整治工作。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狠抓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了《哈密地区旅游业发
2011年地区行署班子换届工作总结
本文2011-11-23 17:11:30发表“年终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