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文化润泽 内涵育人——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缘起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文化主导着学校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学校文化的精神追求,学校才有一种张力,这种系于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一所学校内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流动的、生动的场。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校园文化育人备受青睐与关注,因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形式,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和思想动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在怎样的时间、空间内都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都能发挥其实质性的教育功能。而且这种育人功能,会对学生的习惯乃至性格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xx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提出“均衡、轻负、高效、优质”的发展思路后,xx教育进入全面提速。这种提速,积极地呈现出xx教育文化发展的内涵——以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幸福成长为目标,运用浸润、涵化和整合等方式,引导、促进全区每所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定位,构建个性鲜明又体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最终实现全区学校教育的积极、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均等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面对提速,我区学校以“文化育人,和谐发展”为发展思路,以“树魂立根”为核心,实施“文化育人”战略,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xx学校育人工作新体系。针对全区学校文化建设情况,我们组织各部门人员开展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标
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区中小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调查对象:全区各中小学校
(三)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围绕着xx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研究展开,具体包括自然环境、形象标识、人文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班级个性文化、制度文化、特色工作加分项目等板块。
(四)调查形式:听取汇报、现场察看、问卷法、座谈法、查阅资料
三、调查结论
结论一:亮点呈现——寻找具有xx特色的文化育人机制。
不同的学校在打造个性化学校文化时都各具特性。我区自启动校园文化育人工程以来,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可喜的变化,涌现出一大批具有xx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先进亮点,也开始寻找育人工作的一些创新做法:
1、每堵墙都会说话——发挥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有鉴于此,我区各校善于打破常规的、静止的模式,赋予校园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成长成材的文化指引。如淮河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和港区的资源优势,根据学生的天性和爱好模仿的特点,创造性地设立了“阳光城综合实践中心”,动漫农庄、数码港、陶艺吧、车模馆、手工坊、机械室、京剧长廊、创意三模间、柔道馆等等,这些功能室的建设与校园环境的改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断丰富着学校的办学内涵,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理想天地。再如xx职业高级中学在校园环境布置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追求名人书画作品,而是寻求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的渲染。学校积极引入7s管理制度,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学校的学习、办公和生活环境,增强教职工的工作精神面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学校整体形象。通过优秀毕业生事迹文化长廊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用身边的优秀毕业生和成功企业家培育职业化的心理环境。
广大学校在校园环境布置时能充分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特别是提炼本校的特色项目的精神内涵,把极高的育人功能寓于形象的校园环境之中。全区各校处处可见匠心独运的创造、因地制宜的布局、典雅大气的陈设、优美整洁的环境。一道竹林,一尊假山,墙壁上的校训,玻璃屏风上的格言,无不闪现着环境育人的追求。利用校园之声广播、学科园地、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传递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基本国情、传统美德;实施校园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让学生真切感到校园的“每堵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在传情,每个景点都有启迪”。
2、加强制度创新——寻找xx特色的德育内化机制。
制度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用制度来强化,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我区学校在遵守学校教育的基本规章制度基础上,还创造性的建立了一些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特点、区域特色的德育制度与评价体系。比如xx中学的《学生德育库建设实施条例》,实现德育工作的量化考核,真正达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德育工作为实现“高境界做人,高质量学习,高格调生活”的理念服务,学校教育奠定学生的一生幸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九峰小学的“学位晋级制”少先队综合评价模式使得原本虚无、高大的德育评价变得生动和丰富起来。学校改革数量有限的期末“三好学生”、“积极分子”评比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少先队员成长过程中建立的着眼于队员多元智能,注重过程的长期评价体系,学生的行为表现被量化为若干指标,达到相应等级就可以晋升学位,这种积极的评价体系使每一个评价都能及时成为促使队员成长的动力与台阶,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白峰小学的《行为银行德育评价体系》、淮河小学的《七彩阳光币评价系统》更使得这种量化的德育考核变得可以存储和支付,且与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挂钩起来,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养成上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制度的建立只是刚性规范的完善,如何让外在的约束成为内在的要求,让刚性的制度成为学生自觉地习惯,让被管理者自觉地接受规章制度,主动地实施管理任务,我们也尝试寻找德育内化的有效机制:比如xx中学和泰河中学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让学生真正感受“主人翁”的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在各项评比和检查中,在课间,在检查卫生的包干区里,在食堂就餐时、在晚上就寝时,时时、处处都活跃着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们的身影。他们既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认同,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也提高了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开始成为我区学校德育管理内化的一个积极实践。
我区学校开拓创新,不断寻找这种德育内化的有效手段和创新方式,通过文化育人工程,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于细微的校园文化之中。点滴的行为养成个人的习惯,习惯影响人的性格,性格就会决定人的命运。因此,从点滴文化做起,不让规则成为外在的约束,不让文明成为呼喊的口号,要让德育它变成我们实际的行动,变成我们内在的、自发的习惯。
3、挖掘校本化活动——开展寓教于乐的行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把物化的外在表象内化为人的精神文化的重要过程,是寓教于乐、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能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社会、探索人生、展示才华、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全区学校一向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利用好各种重大节庆日、各类纪念日和各个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并贯穿于各门课程教育教学之中。例很多学校形成的每
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本文2011-11-07 11:47:08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