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1-11-07浏览:2253下载137次收藏
  一个地区的现代文明史,往往与这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史息息相关。没有教育就没有文明的出现和存在,更谈不上文明的发展。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不仅是育人的沃土,成才的摇篮,还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渊薮。今天,我们追溯xx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xx教育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源远流长
  宁波港扼南北水路要冲,北宋时期就设置了市舶司,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之一。自开埠以来,乡人去外地谋生者渐多,视野由此开阔,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文化教育之重要,纷纷出资办学。据《xx区志》记载,早在两百多年前的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就有里人杨人模、石干、郑修璇等人在xx的土地上创办了芦江书院,此后,灵山书院(1804年建,今大碶街道灵山学校前身)、云衢书院(1851年建,后改为“云衢学堂”,今白峰镇郭巨小学前身)、振文书院(1878年建,后改为“时敏两等学堂”,今大碶街道xx实验小学前身)、九峰书院(1878年建,后改为“九峰养正小学堂”,今霞浦街道九峰小学前身)以及小港的李氏义塾等相继开办,至19世纪末,位于今xx境内的书院和学塾达13所之多。
清朝末年,朝廷始兴新学,1902年制定蒙学堂和小学堂章程。自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xx首办务实女学堂起至1910年,先后有两级芦渎公学、时敏学堂、灵山学堂、云衢学堂等学校共26所。1931年,各类小学发展至75所。从它们所分布的地域来看,已遍及今日xx的各个乡镇街道。
xx历史上的老学校,为近现代以来本地学子的启蒙求知,为xx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为今天xx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功勋卓著
  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这些老学校又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宣传抗日救亡,培养革命人才的主阵地。解放前,中共本地党组织领导人大多担任过小学教师。蔚斗、石湫、延陵、闻韶等小学先后成为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机关所在地。如小港蔚斗学校就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一些失去组织关系、隐蔽在镇海各地的中共党员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时蔚斗小学的教师中就有不少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1938年3月,中共浙东临时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共蔚斗小学支部,8月成立中共镇海县工作委员会,蔚斗小学为县工委机关所在地,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中共领导机构,卓子英任书记。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为人民的自由、革命的成功而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甚至生命的志士仁人。今天,这些老学校依然是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乡贤共襄
  在xx数百年的办校兴学历史上,老校是乡贤达人出资出力、报效桑梓的见证。早期众多乡贤以普及家乡初等教育为己任,通过集资、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纷纷开办小学。如 “两级芦渎公学”(今柴桥小学)就由世界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北大教授、柴桥人钟观光等人于1905年创办。各地大族亦以资助当地办学为荣,创办了李氏养正学堂、虞氏述志学堂、陈氏思本学堂等有影响的学校。小港李氏家族不仅创建了养正学堂(今蔚斗小学前身),还一直关注其生存和发展,以李善祥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多次为学校捐款助学。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捐物,助教兴学义举又盛,祖籍xx的张敏钰(张兆庆)、顾国和、顾国华、严信才、孙卫民、王绍成、王明康等乡贤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共计人民币达五千多万元。
近代以来,“宁波帮”不仅闻名于国内,而且享誉全球,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乡贤们的心,又总被家乡的发展所牵系。所以他们在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同时,还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牵线搭桥”,为区域进步、xx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名人辈出
  在老校的发展史上,xx学子勤奋求学、砺志成才的足迹清晰可辨。如毕业于柴桥小学的有著名经济学家、曾任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的郑友揆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先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微电子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王阳元先生;以“管好国家的钱袋子,当好人民的铁算盘”为宗旨的现任财政部长谢旭人,国际知名动物行为学家、社会生物学家、进化生物专家孙立新及夫人王波翔等都毕业于柴桥小学、柴桥中学;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乡土文学中成就最高作家之一的鲁彦、以一曲《采茶舞曲》唱响大江南北的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和学者虞辉祖等都曾就读于灵山学校;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浦发银行董事长的庄晓天先生,曾担任总政治部青年部处长、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林晖等都曾就学于蔚斗小学。
  对这些乡贤名人来说,家乡的学校,作为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早已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王阳元院士的记忆中,最令他怀念、时刻梦萦魂牵的就是家乡的景物以及“桥畔河边的柴桥小学”;在作家鲁彦的散文中,小时就读的灵山学堂令他终身难忘:“二十年来,我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学校也够多了,却还没有一个学校值得我那样的深刻记忆。”
xx的教育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厚的底蕴,是值得xx人民引以为豪的。更让人振奋的是,自xx建区以来,历届区委区府领导都十分重视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各乡镇街道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请院士、名人回乡忆母校,请乡贤们为家乡发展当谋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xx的教育底蕴,丰富xx教育的内涵。正是因为有了区委区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一直以来的努力,使xx教育丰厚的底蕴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了xx教育今天令人瞩目的成就,才有了xx在海内外的重大影响,也间接地促成了xx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传承和发展xx教育底蕴所面临的困难
  缅怀xx老校的历史,无疑是让人激动的。在xx教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老校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XX教育内涵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