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社区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工作新体系
区域化党建 社区化管理——xx区xx农村新社区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工作新体系
xx农村新社区地处宁波市xx区大碶街道东南,距离xx城区5公里,辖区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内有9个行政村、3支驻地部队、150余家中小企业,本地居民5000余人,外来人口近3000人。社区成立联合党委,建有1个社区党总支(下辖1个综合支部、5家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和9个行政村党支部,有党员253名、流动党员16名。整个区域分为旅游休闲、农业观光、生态休闲、生活集聚等四个功能区,山水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著名的xx旅游景区位于其中。从2007年开始,xx区域开始探索“区域化党建、社区化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背景
在xx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基层社会组成多样化、人员流动化、利益多元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形态快速变化,两新组织、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条块分割的党建工作模式无法有效覆盖。
作为城区外围的xx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以模具企业为主民营企业达到150余家,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同时,该区域9个自然村78%的耕地已被征用,并且都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城乡界限正日益模糊,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在传统单位建党模式下,许多非公企业和流动人群成了党建工作“空白点”。同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9个村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更是制约了区域整体规划的实施,区域工作无法有效统筹。
(二)社会管理体制逐渐转型,区域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缺乏有效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xx区域内农村居民的收入实现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群众对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原来由行政村自治组织承担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发挥执政党基层组织的优势,整合区域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搭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平台,以常态化、精细化的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的动员力和影响力。
(三)社会主体利益日益多元化,各方利益整合缺乏好的手段,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民主、推动社会和谐缺少有效途径。
伴随着xx区域的开发建设,利益群体逐渐多元化,村村矛盾、村企矛盾、新老xx人的矛盾等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区域和谐发展的不安定因素。迫切需要党组织站出来,建立由党组织主导、基层各类群体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协商协调平台和机制,对不同利益诉求和矛盾问题进行整合协调和协商化解,引导和推动基层民主,将各类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保持区域的和谐稳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按照“区域化党建、社区化管理”的工作理念,xx区在保留xx区域原有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基础上,新成立xx农村新社区,并建立了以社区联合党委为领导核心、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协商议事会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区域基层组织工作新体系,形成了“多村一社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形态。
(一)实施区域党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基层党建资源的区域统筹。
按照党建区域统筹的思路,通过“1+n”的组织设置形式(“1”为社区综合党总支,负责接纳和管理xx区域内的零散党员和流动党员,发挥“蓄水池”和“孵化器”的作用;“n”为xx区域内9个行政村党支部以及两新组织党支部,“1”与n之间保持动态互动),积极推进区域性党组织建设,建立了xx农村新社区联合党委。联合党委建立后,一方面将区域内的各个组织和每个外来流动党员都有效地纳入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管理范畴,实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区域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联合党委引导区域内各党组织开展了“党员志愿者服务月”、“红色七月系列”等主题活动,树立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区域中的新形象。另一方面通过统筹“区域规划、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等重大事项,把党建功能有机地融合在区域建设与服务中,把党的触角延伸到区域内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单位和每一个居民,逐渐消除行政村各自为界的村落概念,强化了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联系、动员、整合、协调该区域各类组织的功能,为有效推进xx区域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围绕“党建带工、团、妇建”以及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努力加大对区域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力度。目前,xx农村新社区已建立了区域工青妇组织,并培育了旅游休闲项目协会等多家社会组织,社区联合党委的工作手臂得到有效延伸,党组织的活力不断增强。
(二)实施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层服务资源的区域
xx农村新社区地处宁波市xx区大碶街道东南,距离xx城区5公里,辖区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内有9个行政村、3支驻地部队、150余家中小企业,本地居民5000余人,外来人口近3000人。社区成立联合党委,建有1个社区党总支(下辖1个综合支部、5家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和9个行政村党支部,有党员253名、流动党员16名。整个区域分为旅游休闲、农业观光、生态休闲、生活集聚等四个功能区,山水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著名的xx旅游景区位于其中。从2007年开始,xx区域开始探索“区域化党建、社区化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背景
在xx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基层社会组成多样化、人员流动化、利益多元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形态快速变化,两新组织、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条块分割的党建工作模式无法有效覆盖。
作为城区外围的xx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以模具企业为主民营企业达到150余家,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同时,该区域9个自然村78%的耕地已被征用,并且都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城乡界限正日益模糊,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在传统单位建党模式下,许多非公企业和流动人群成了党建工作“空白点”。同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9个村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更是制约了区域整体规划的实施,区域工作无法有效统筹。
(二)社会管理体制逐渐转型,区域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缺乏有效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xx区域内农村居民的收入实现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群众对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原来由行政村自治组织承担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迫切需要发挥执政党基层组织的优势,整合区域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搭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平台,以常态化、精细化的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的动员力和影响力。
(三)社会主体利益日益多元化,各方利益整合缺乏好的手段,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民主、推动社会和谐缺少有效途径。
伴随着xx区域的开发建设,利益群体逐渐多元化,村村矛盾、村企矛盾、新老xx人的矛盾等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区域和谐发展的不安定因素。迫切需要党组织站出来,建立由党组织主导、基层各类群体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协商协调平台和机制,对不同利益诉求和矛盾问题进行整合协调和协商化解,引导和推动基层民主,将各类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保持区域的和谐稳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按照“区域化党建、社区化管理”的工作理念,xx区在保留xx区域原有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基础上,新成立xx农村新社区,并建立了以社区联合党委为领导核心、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协商议事会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区域基层组织工作新体系,形成了“多村一社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形态。
(一)实施区域党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基层党建资源的区域统筹。
按照党建区域统筹的思路,通过“1+n”的组织设置形式(“1”为社区综合党总支,负责接纳和管理xx区域内的零散党员和流动党员,发挥“蓄水池”和“孵化器”的作用;“n”为xx区域内9个行政村党支部以及两新组织党支部,“1”与n之间保持动态互动),积极推进区域性党组织建设,建立了xx农村新社区联合党委。联合党委建立后,一方面将区域内的各个组织和每个外来流动党员都有效地纳入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管理范畴,实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区域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联合党委引导区域内各党组织开展了“党员志愿者服务月”、“红色七月系列”等主题活动,树立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区域中的新形象。另一方面通过统筹“区域规划、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等重大事项,把党建功能有机地融合在区域建设与服务中,把党的触角延伸到区域内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单位和每一个居民,逐渐消除行政村各自为界的村落概念,强化了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联系、动员、整合、协调该区域各类组织的功能,为有效推进xx区域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围绕“党建带工、团、妇建”以及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努力加大对区域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力度。目前,xx农村新社区已建立了区域工青妇组织,并培育了旅游休闲项目协会等多家社会组织,社区联合党委的工作手臂得到有效延伸,党组织的活力不断增强。
(二)实施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层服务资源的区域
农村新社区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工作新体系
点击下载
上一篇:构建联合调解机制 维护和谐劳动关系下一篇:发挥检察职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2011-11-07 11:45:16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805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