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某县民族文化调查报告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1-10-30浏览:2088下载183次收藏

     一、概况

     xx处于云南桥头堡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前沿、滇南“3小时经济圈”和普洱市“思宁江墨”经济带,国道213线、省道218线和昆曼国际大通道交汇处。全县辖2镇13乡,共有36万人,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素有“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的美称。境内有哈尼、汉、彝、拉祜、布朗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哈尼族人口21.24万,占总人口的60%。哈尼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哈尼之乡”。北回归线把xx县城一分为二,使得xx县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县城,北回归线文化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和物种景观在这里集中展示,故xx县城又有“回归之城”的美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1000多对双胞胎,从2005年起,每年都举办“中国·xx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所以xx还赢得了“双胞之家”的美誉。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广泛分布在我国滇南和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200多万,有碧约、豪尼、腊米、白宏等12个支系。其中,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哈尼族人口就有140多万,多聚居于滇东南三江流域的哀牢山、无量山和红河、把边疆、澜沧江流域。哀牢山区的普洱市是哈尼族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普洱市10县区均有哈尼族居住。其中,哈尼族12个支系中有9个支系居住在xx。

    公元7世纪迁到哀牢山一带,在xx定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哈尼族源于古代氐羌族系,据汉文史记载,氐羌族系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南迁至四川西南及滇北广大地区。相传,居住在xx东南面的豪尼、白宏和其他支系的哈尼族,大多是川西南迁徙昆明(叶秋崩芒)一带,再往南迁至滇东南的六昭山地区——因远部所属的今元江、xx。居住在xx西北部的碧约、卡多和其他支系的哈尼族,大多是从滇西北南迁,经大理湖滨平坝,然后又分别南下到今的哀牢山、无量山区。这就是居住在xx哈尼族主体民族的主要来源。1950年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语言可划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居住在xx境内的主要为碧卡、豪白两种方言。碧约、卡多、卡别、西摩洛人操碧卡方言;豪尼、白宏、腊米、阿木人操豪白方言。在xx境内哈尼族有卡多、碧约、毫尼、白宏、西摩洛、阿木、腊迷、切弟、卡别等九个支系,均分布在全县2镇13乡,6个社区164个村民委员会的自然村组。

    二、哈尼族的文化风俗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是从西北青藏高原历经长期迁徙的一个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富于创造和向上追求的伟大民族。它创造了举世闻名、辉煌灿烂的哈尼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含盖面非常之广泛,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民风民俗和歌谣,是哈尼文化的宝贵财富。虽然哈尼族没有文字,但民间许多故事和民歌民谣,内容涉及历法、文学诗歌、传统习俗、伦理道德等领域。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因此,它是前人遗留给后人的理清迷蒙历史渊源的社会活化石,是哈尼人时代创造和积累的 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其哈尼文化主要表现在迁徙文化、梯田文化、茶马文化、文学艺术及建筑、服饰、饮食、歌舞、民风民俗等方面。

    (一)民族节日

哈尼族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十月年(米索扎),祭竜节(夫卯兔),火把节(苦扎扎)等节日,其中较为隆重的“米索扎、夫卯兔、苦扎扎”称哈尼族三大节日。白宏人在每年的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子,即是白宏人的首岁大年,称“米索扎”或“禾蛇扎”节。有的村寨,闰月不润节,不到十月即过十月年。祭竜节(夫卯兔)共为三天,竜头召集各户主开会,研究祭竜事宜,做好物资准备。过大年后的农历正月属龙日或本寨奠基人的生辰定位祭竜日。每隔三年回原村寨祭大竜,为农历三月第一个属龙或狗或牛日,择50岁以上的子孙多,生活福气好的一对夫妇,与天亮前备办三碗糯米饭,三个染红的熟鸡蛋、三杯酒、三杯茶、六柱香和小红公鸡一只,趁夜幕到岩子脚下祭请岩神,天亮后,这对夫妇背着“神”与各家代表到原村竜林祭竜献饭。

(二)民族风俗(婚丧嫁娶)

宗教信仰他们崇拜祖先,信奉万物有灵,哈尼族没有古老的文字,其历史传承民族文化,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面语族。“木批”“巫师”是哈尼族历史上由北逐渐往南迁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开垦出了世界属目的哈尼梯田。创造了灿烂的梯田文化。

各类风俗仪式(如婚丧嫁娶)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颇具特色。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又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莫丕差”是巫师们在日常祭祀、叫魂、消灾除病或举行安葬仪式等各种祭祀活动中所唱的歌。由于祭祀仪式的特殊性,一套完整的祭仪使用的“莫丕差”,无论唱词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非常丰富,其音乐也因仪式的进展和巫师的表演而变化多端。此外,哈尼族的儿歌曲目众多,旋律生动,节奏鲜明,大多可以集体演唱,并可边唱边舞。

(三)民族服饰

哈尼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集中反映和展示了后人追忆祖先迁徙壮举的英雄业绩。

服饰的种类、式样、色彩与各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内在联系,是多种文化因素的产物。所以哈尼族共有12个支系,每个支系之间,虽然在服饰分类、色彩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主体基调几乎相同。

    服饰款式分男装和女装。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某县民族文化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