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民政部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难点,也是维护稳定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点。xx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山区,经济发展迟缓,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为低下,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仍处在一个基础弱、起步低、底子薄的阶段,滞后于较发达地区。如何突破城乡社会救助困境,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改善贫困群众的生存状况,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工作现状
xx土家族自治县是省级重点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2372平方公里,辖5镇3乡、108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0.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6万人,农村人口18.2万人,土家族约占总人口的84.8%。全境皆为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加之自然灾害频繁,贫困人口众多,生活水平较为低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作为改善民生、脱贫奔小康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平台,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助等制度为补充,覆盖城乡、形式有别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城市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1996年,全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实行,2007年,基本实现了全县范围内城市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974户1528人,保障面达到5.77%,其中老年人302人、在职职工22人、灵活就业252人、登记失业202人、未登记失业556人、在校学生108人、其他人员86人。2010年累计发放保障金318.76万元,经过多次提标,目前xx城市低保标准为225元,月人均补差167.8元。
县民政部门从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出发,实行以户施保,细分了享受城市低保的条件和标准,将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重度残疾人、高龄老年人、重病人等特殊人群纳入“常保对象”范围,实行重点救助。审批救助金额时,充分考虑家庭致贫原因,根据劳动力、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的不同,给予区别对待。
(二)农村救助体系初步建立
2006年7月,全县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因病和因残丧失劳动力、鳏寡孤独以及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户纳入农村低保对象,经过多次扩面,截至目前,在册农村低保对象达到7577户13367人。其中一类对象259户302人,保障标准为月人均110元;二类对象2053户3396人,保障标准为月人均70元;三类对象5265户9669人,保障标准为月人均51元,月发放保障金76.41万元。
(三)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救助逐步加强
2005年建立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经过多次修改,2009年出台了《xx土家族自治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了救助范围,取消了病种限制,今年初再次修改《实施办法》,大幅提高救助标准,从原救助自费部分的30%提高到50%。城乡低保等救助对象因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经新农合报销和大病医疗救助,个人实际只需支付20%左右,在很大的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极大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2010年全县共为410名贫困群众给予了大病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163.1万元。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了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累计资助低保户和五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12272人36.81万元。
(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水平逐步提升
目前,xx县共有农村五保对象764人,其中集中供养535人,分散供养229人。近年来,xx县以落实五保供养资金,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强化制度为重点,不断提高五保供养工作水平。一是不断提高五保供养标准,目前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年人均标准达到2100元,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年人均标准达到1600元;二是通过“福星工程”、“温暖工程”的开展,不断加强农村福利院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等硬件建设,为全县8个农村福利院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取暖设备和健身器材等设施,为五保老人营造了一个幸福家园。
(五)临时救助运行模式逐步规范。
某县民政部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2011-09-15 17:04:43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