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士服务团”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促进西部大开发
以“博士服务团”等多种形式
引进人才和智力促进西部大开发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西部人被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推进,给西部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观念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西部人面临的一个富有时代性的新课题。面对这一挑战,西部只有顺应发展的大趋势,以人才开发为先导,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通过知识、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环境等这些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对西部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集约的整合、重组、优化配置,才能在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目标。
然而,结构性失衡是近年来中国人才市场的客观现状,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考察,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并存。一方面,大量高层次人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流向发达地区,导致一些地区与部门人才汇聚,“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西部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却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困难,造成人才匮乏。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西部地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现状,探索西部人才工作规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优秀党政领导人才、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要迅速形成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途径只能有两条,一是在内部发掘培养,二是外部引进,即把各地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成长需要时间与过程,面对西部大开发的紧迫形势,想方设法吸引外部人才是西部人才战略的重要方面。现阶段,相对优厚的物质利益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方面,但高层次人才更看重的是工作的挑战性、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和良好的事业发展前景等更高层次的认同,在这些方面创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与条件,是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关键。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组部、团中央选派“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挂职服务,就是雪中送炭、受到普遍欢迎的有力举措,也是西部地区引进人才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就以“博士服务团”为例,探讨西部人才引进的规律与成效。
中组部、团中央从1999年开始,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从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单位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选派“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服务锻炼,至今已经选派了五批共计495名博士(其中赴内蒙古44名)参加到这一行列中来。正如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在总结全国第四批“博士服务团”工作成效时所说,“博士服务团”有四大优势:发挥思想观念新的优势,为接收地区和单位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理念;发挥熟悉宏观经济和政策的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献计献策;发挥专业特长的优势,促进了接收地区和单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政府有关管理工作;发挥信息灵敏的优势,为拓展接收地区人才、技术交流和经济往来充当桥梁纽带。
“博士服务团”作为人才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正在逐步成为服务社会、服务大局的精品项目,包含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为了进一步把“博士服务团”做强做大做好,很有必要深入探讨其中的规律,提升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一、 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的战略意义与深刻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年轻博士、硕士逐步成为我国青年高级人才队伍的骨干,加强对他们政治上的关心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是组织人事部门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高学历、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锻炼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高学历、高层次的青年人才到西部地区提供高水平智力服务,可以直接建立起科研单位、高校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单位与西部地区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的渠道。做好博士服务团这项工作,具有探索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和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双重意义。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明确提出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博士服务团”工作更加显示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博士服务团”工作。他指出,“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院士专家西部行”、东西部干部交流和对口支援等活动,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又使许多青年人才在艰苦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从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来看,中组部、团中央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完全符合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符合时代的要求。
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博士服务团”工作。曾庆红同志2002年在接见和看望第三批“博士服务团”时说,开展选派“博士服务团”工作,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利于各部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他还希望“博士服务团”成员在挂职锻炼服务期间,一是要学习好,二是要实践好,三是身体好。
总之,“博士服务团”是在党中央直接关怀下实施的一项人才工程,它的实质是通过非市场手段进行人才资源整合,服务于西部大开发这个大局,同时为培养和锻炼高层次人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新的探索。而且,它是符合人才配置中“流动配置”与“借脑发展”规律的基本模式。我们知道,所谓“流动配置”模式,就是通过人才大范围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来保证区域(或部门)内重要岗位人才质量的人才配置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果之一。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引进、安置、使用、调整和辞退。所谓“借脑”发展模式,就是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借脑发展”,是西部地区当前人才开发的重要工作。在引进这些人才时,方式可灵活多样,凡是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打破身份、地域限制,鼓励人才冒尖,无论是区外还是区内的,都一视同仁,使用与待遇相同。
二、 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的基本规律与成功经验
作为配置人才资源的一项系统工程,“博士服务团”不同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支援西部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首先,“博士服务团”选派的是高学历、高层次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中组部和团中央的要求,选派对象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及所属科研院所、高校等企事业单位中,年龄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获得博士学位2年或获得硕士学位5年以上(获硕士学位者需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骨干。其次,“博士服务团”实行按需选派,为确保能够发挥作用,被选派人员都要挂任职务,职务安排的层次是省区市直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副职或助理,国家和省区市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地(市)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副职和部分县(市)的政府领导副职。第三,在挂职期间,要为“博
以“博士服务团”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促进西部大开发
本文2011-08-25 17:10:47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5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