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某县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1-07-27浏览:2459下载202次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品质生活的多赢之路——xx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按照中央的部署,省委十二届七次会议围绕“两创”战略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作出了建设浙江省生态文明的重大决策,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省委党校女干部培训班第三小组深入xx,通过听取介绍、走访市民、实地考察等形式,对xx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以xx为例探寻浙江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xx印象

2010年9月下旬,调研小组专程赴xx,观看了xx电视专题片,听取了关于生态市建设、林权制度改革的介绍,赴天目山考察了旅游综合体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况,去太湖源镇白沙村考察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农村发展模式。

xx地处长三角南翼、杭州西郊,市域面积3126.8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22个乡镇298个行政村,人口52万;杭徽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与杭州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调研组人员每到一处,心灵都为之感到震撼。这里天蓝水清,花树相映,青山湖碧波荡漾,天目山大树华盖,自然风光处处清丽迷人;杭徽高速公路两边青山绵延,竹林苍翠,不愧为一条如诗如画的“生态大道,绿色长廊”。深入xx农村,“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魅力扑面而来,流水映小桥,亭台衬楼阁,既有农村的清幽,又有游客云集的热闹;既有农家的风味,又有城市园林的气度;村民的脸上流露着自然的、真实的幸福感。

xx虽然是典型的山区县市,山地多,耕地少,环境容量小,矿产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然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次跻身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而且位置不断向前推进,2010年排名81位;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6.5亿元,人均gdp达658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2011元和10735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05:1,小于全省0.41个百分点。这样的条件下所取得如此的巨大成果,让我们既感到惊讶,又感到兴奋。

我们一致认为,xx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是典型的生态型宜居宜业城市,是居民幸福指数很高的“品质xx”,是全国县域发展中环境与经济共赢的样本,对浙江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二、xx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致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xx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xx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全市上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概括起来,大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农业环境生态化阶段。大致从80年代末到2002年,xx禁止砍伐,封山育林,实施“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中间”和“前促生产、后促流通、主攻加工”的“老三线”、“新三线”战略,森林覆盖率从64.1%上升到70%左右;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以白沙村为代表的部分农村开始了“卖生态”的生动实践;2000年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第二阶段:“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阶段。大致为2003年到2006年,本着“把重污染变轻污染,再从轻污染变无污染”的指导思想关闭了129家重点污染企业,确保“一江清水送出境外”;2003年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确立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一手抓环境保护,一手抓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共赢的发展模式。

3、第三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市阶段。2006年12月召开的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为主要特征的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战略目标,于2007年、2008年、2009年相继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等各项创建大任,2010年被列为浙江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而且xx是全国首个过关国家环模新指标的城市,也是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长三角地区唯一的一个国家森林城市;确立了生态与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旗地位,构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浙江省科研创新基地落户xx,启动青山湖科创新城,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技基础。

三、xx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经验和成效

xx已在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参与,不仅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果,而且拥有了独特的经验。

1.理念与文化先行。一个地区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支撑,xx采取了理念与文化先行的策略,使生态价值观成为广大市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1)如何使生态意识成为市民共识?xx构建了覆盖全市、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体系。定期举办“森林生态资源博览会”,既是招商引资平台、节庆活动品牌,也是在开放融合中宣传生态理念、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7届“森博会”中举办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40余个生态项目。在电视、广播、新闻网、《今日xx》同步开设“打造清洁xx,建设生态家园”、“办好森博盛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专题专栏,定期举办“环保歌曲大家唱”、“中小学生环保书画比赛”、“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大型宣传活动,使生态理念、生态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举办“中国山地休闲旅游国际论坛”、“中国山区生态经济与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中国山区综合开发国际研讨会”等高规格研讨活动,面向领导干部、机关、市民、企业家等不同群体分别举办“天目大讲坛”、“机关讲坛”、“市民大讲坛”、“绿色讲坛”,辅之以农民培训班、“干部学习新干线”等载体,形成了学习、研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发展低碳经济的浓厚氛围。在浙江农林大学建立植物园,清凉峰管理局建立植物标本基地,在太湖源镇建立竹种园,形成了听、看、研结合的生态科普体系。在“千名干部进村入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中,以“种好三棵树,山绿民又富”为主题的心里话宣讲活动引起《人民日报》的关注。

(2)如何使生态理念转化为文化力量?xx全面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以吴越文化为基因的生态文化建设。xx入城口高高矗立着的城标,是吴越钱王和他的历史,这说明xx致力于弘扬极具影响力和地方特色的吴越文化。出生在xx也归息在xx的钱镠,立国时就保护西湖,采取了“善事中国”、“保境息民”的基本国策,重点整治了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为“杭州天堂”的形成乃至长三角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境内“桑麻蔽野”,出现“青巷摘桑喧姹女”景象,吴越文化中包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xx在老祖宗身上注入现代文化内涵,多措并举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吴越文化为基因的生态文化。注重吴越国史、钱王功绩的研究,探寻保护—利用—再保护的文物保护机制,大力建设“一馆二园三区块”(博物馆;钱王陵园、吴越文化公园;洞霄遗址区块,河桥古镇区块、天目文化区块),丰富了饱含生态内涵的物态文化。挖掘、开发、培育了水龙、根雕、鸡血石雕等20多个民间艺术精品,形成了锦城、玲珑片为中心的文学、音乐、书画板块,於潜片为中心的戏剧、民间灯艺板块,昌化、昌北片为主的根雕、根书、石雕艺术板块,形成了“一乡一品”或“数乡一品”的特色文化发展格局,同时建立了100多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2003年来有12支跨出国门,成为全省民间艺术队伍出国表演最多的县市,象征风调雨顺的“xx水龙”舞到了法国尼斯狂欢节,崇尚生态生活的“xx响竹”等节目代表国家文化部到捷克表演。文艺队伍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要求,在文学、书画、摄影等领域选择生态保护、低碳经济等题材开展创作大赛和作品展览活动,推出了一批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倍受群众喜爱的漫画《打山核》被《浙江日报》报道。

(3)如何使生态文化转化为全民行动?xx开展了整体推进、循序渐进的创建行动。多层面、立体型的创建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全体市民广泛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不仅提升了生态文明的整体水平,而且使生态文化转化为全民行动。xx把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战略载体,完成了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到国家生态市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逐步推进,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摘取国家生态市金字招牌后又被列为浙江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在创建模式上,设计了一系列大小结合、立体多层、特色鲜明的创建载体,面向乡镇、街道创建了18个全国生态优美乡镇,太湖镇白沙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在村级层面,结合“乡风文明进万家”和创建“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等大型活动开展生态村、特色村、明星村,示范文明村、特色文明村评选活动;在其它领域,全面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宾馆、绿色工地、绿色办公室创建活动,努力倡导“绿色、自然、低碳、和谐”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

2.规划与政策并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xx市历届党委、政府谋在先、走在前,做到想和做结合、规划和政策并重,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构建生态建设体系,以政策为保障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1)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1998年颁布实施《xx市生态示范建设规划》,实现了以保护为主的生态建设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的跨越,开始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02年、2004年相继实施《xx市“十五”环境保护规划》,《xx生态市建设规划》,对xx市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地理状况、资源利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状况、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全盘摸底,对生态市建设的近期(2003-2007)、中期(2008-2010)、远期(2011-2020)目标与特征体系进行了科学论证和可行性分析。2010年10月,xx市委托北京大学编制《xx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项目技术咨询合同正式签订,根据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要求,从环境、经济、生活、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全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2)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投入。坚持把环保工作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三溪”整治、污水管网建设等基础设施为主要投入方向,以千库保安、生态公益林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扶持项目,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资力度。2006年、2007年、2008年污染防治投资总额分别为43579.79万元、39070万元、43926.98万元,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资分别为21422.41万元、52084.74万元、63324.58万元,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00%、4.67%、4.68%。“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28.4亿元,近三年来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均达到大于3.5%的要求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某县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