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一般可减产10%,严重的可减产50-60%。因此,加强对白叶枯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1.发病原因分析
1.1 发病与环境的关系 水稻白叶枯病病原为水稻黄单胞菌、细菌,黄单胞杆菌属。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及田边杂草上越冬,新稻区以带菌的种子初次侵染,老病区以带菌的稻草及田边杂草初次侵染。干燥稻草上的病菌可存活1年左右,并且存活率很高,传病率也高,成为水稻整个生育期发病的不间断菌源。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前提,首先是要有足够的菌源,至于流行程度的轻重则受气候、水肥管理、品种感病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1.2 发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高温、高湿、大风暴雨是白叶枯病流行的气候条件。田间气温在17℃即开始发病,26-30℃为发病盛期,潜伏期短,病菌侵入至症状表现只需3-5天左右,再侵染次数增多,低于17℃和高于35℃的连续低温和高温则不会发病,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菌源侵染寄主,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侵染受到抑制,因为温度高低影响潜育期的长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暴雨和台风可加速病害的扩散和稻叶磨擦,能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不同年份降雨量的多少和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发病的重要依据,露水大个别田块发病较重。病菌可随水传播到较远的稻田,引起连片发病,也可随风作短距离传播,依风向风速传播半径约60-100米。人在大田作业或顺田边行走,都可能造成人为的伤害和病菌传播,助长病害扩散。
1.3 发病与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的关系 不同水
红塔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点击下载
上一篇:我市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下一篇:某县招商引资工作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本文2011-07-24 18:05:5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368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