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依托和载体,是现代农业的必要物质条件,它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农业大省,虽然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巨大,但由于原有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整体看仍然比较薄弱,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如何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的课题,另一方面又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就****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作以分析,并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全省乡村道路状况明显改善,电力、通讯基本普及。近年来,各地牢固树立了“要致富,先修路”理念,并采取多种办法狠抓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已经有不少地方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使全省乡村道路状况明显改善。而电力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讯设施在农村的普及程度体现出农民生活水平。据第二次全省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在全省4400多个乡镇中,有27.3%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能在一小时内从乡镇政府到达县城的乡镇占60.6%。全省通公路的村占全省村总数的92.8%,通电的村占96.8%,通电话的村占93.8%,能接受电视节目的村占95.0%,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占61.0%。
(二) 农村文教、卫生、福利设施得到改善
自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从中央到****都加大对了农村文教、卫生、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使各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成型,农民“看病难”问题大部分地方基本得以解决,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据第二次全省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省有小学的乡镇4312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8.0%。在全省50804个行政村中,有79.4%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全省有中学的乡镇2874个,占全省乡镇的65.3%。在卫生设施建设方面,99.4%的乡镇有卫生院,49.6%的乡镇设立了敬老院;51.9%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67.8%的村有卫生室。农村文化生活设施建设上,有图书室、文化站的乡镇占55.1%;有体育场馆的乡镇占5.6%。
(三) 农村环境卫生条件逐步好转
在加强文教、卫生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结合村容、村貌的整治,使农村环境卫生条件逐步好转。据第二次全省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到2006年底,全省已有9675个行政村完成改厕工程,占全部行政村的19.0%;4.6%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4.6%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51.1%的村有沼气池。从农户的情况看,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占3.3%、使用旱厕的占13.8%。在全省1812个镇中,实施集中供水的镇占84.6%、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镇占24.2%、有垃圾处理站的镇占35.7%。
(四)农村集贸市场快速发展,农业专合组织队伍飞速壮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渠道的拓宽,农产品生产趋向越来越多样化,为农村乡镇集贸市场和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了有利条件和空间。2006年末,全省有乡镇综合市场4162个,比1996年增加696个;有综合市场的乡镇占到了乡镇总数的60.0%。全省农产品专业市场1277个,占专业市场的67.6%。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末,全省有农业科技服务机构9384个,农业科技服务人员2.85万人;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8159个,比上年增长38.5%;参加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到了126.6万户(占年末乡村总户数的6.5%),比上年增长39.1%。
(五) 公共服务设施滞后,与全国差距较大
据第二次全省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安全饮水等方面和全国差距较大。截止2006年底,与全国和西部地区相比,全省有小学的乡镇分别低0.2个和0.6个百分点,有中学的乡镇分别低22.3和11.8个百分点,有敬老院的乡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和持平,有图书室、文化站乡镇分别低23.6个和12.2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常住户中,饮用进化处理过的饮用水及深井水的住户分别低17.2和1.8个百分点,而饮用浅井水、江河湖水的用户则分别高17.6和1.0个百分点。使用管道水的住户分别低13.5和7.8个百分点。
(六) 基础设施分布不均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失衡严重。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平原地区已经实现了村村通道路、通讯、电力等,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的农村则仍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饮用水则几乎是井水,甚至堰塘、沟渠水,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柴禾。以通汽车和通电话的情况看,2007年底,民族地区的9016个行政村中,通公路的行政村仅占民族地区行政村总数的75.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1个百分点。其中:甘孜州通汽车的村则低至59.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9.9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不通电话的村有3093个,占民族地区行政村总数的34.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6.9个百分点。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发展不平衡,和全国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过去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主要依赖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劳,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在家多是老弱妇幼。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后,各地取消“两工”,农村村办公益性建设实行“一事一议”,由于宣传力度不到位以及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加以农民自身的经济状况、农户收入差异等因素,导致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农户往往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对待“一事一议”,导致“议而不成”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政府投入不足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本文2011-07-11 11:45:32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