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1-07-11浏览:2643下载227次收藏

****民族地区系法律概念上的民族自治地方,即:****等。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2.9%,2008年末总人口69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8%;乡村人口586.5万人,占民族地区总人口的83.9%。是除**外全国最大的**族聚居区、全国最大的**族聚居区和全国惟一的**族聚居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积最大的革命老区和我党第**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尽管国家10年农村扶贫开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反贫困进程,是民族地区贫困农牧民翘首以盼的,也是实现国家1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更有其特别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反贫困工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小康,更谈不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始终把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给予高度重视和特殊扶持。1986年国家首次确定重点扶持贫困县时,一般地区标准为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而民族自治地方县的标准则放宽到低于200元,牧区县(旗)放宽到低于300元。全国确定的331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少数民族贫困县141个,占42.6%。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时,也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特殊照顾,在全国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贫困县有257个,占43.4%。2001年制定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以下简称《纲要》),开始实施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再次把民族地区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并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根据《纲要》,在民族自治地方确定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旗、市)267个(未含西藏),比《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增加10个县,占全国重点县总数的45.1%。****作为全国重点贫困省之一,共有贫困县(含市、区,下同)**个,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县**个,比《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增加**个,提高**个百分点,占全省**个少数民族县的**%,占全省贫困县的**%,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  

2001年****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家扶贫《纲要》要求、结合****实际,下发了《****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提出了“新村、移民、教育、卫生、牧区”五项扶贫工程。为了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全省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省政府于2007年印发了《****省“十一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该规划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以民族自治地方的“十一五”规划为支撑,明确了未来5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成为“十一五”期间****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纲要》实施以来,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减免农业税、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对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扶持和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贫困人口减负增收的政策措施,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向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并实施了“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村道扶贫”、“沼气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及“牧区扶贫”等工程,极大地鼓舞了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 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 “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力度,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8年中,各级财政、各行各业、扶贫社团、社会各界等,投入到民族地区的各类扶贫资金达72.6 亿多元,其中,财政性专项扶贫资金20.7亿元,占总投入的36.5%;以工代赈资金11.9亿元,占42.7%;信贷扶贫资金27.6亿元,占35.4%;利用外资、社会扶贫及其他资金投入12.4亿元,占16.5%。随着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特色产业快速壮大,有效供给不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建国之初,****民族地区农村一穷二白,凉山部分地方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进入新世纪初,通过彝族“三房”改造、“藏区牧民定居”、“万户光明计划”、“百村甘泉计划”等项目的实施,民族地区农牧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基本通了简易公路,大部分村通了电和电话,绝大多数农牧民能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条件得到大为改观。  

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在民族地区的8224个村中,通电的村**个,占总村数的81.6%,比2006年提高2.3个百分点;通电话的村**个,占63.3%,提高9.0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的村**个,占23.3%,提高2.4个百分点;通自来水的村**个,占54.8%,提高1.8个百分点;垃圾集中处理的村**个,占2.8%,提高0.5个百分点。  

道路建设—乡镇公路里程达到5. 9万公里 ,比2006年增加0. 3万公里 ,增长5.8%;通公路的村**个,占72.0%,比2006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居住条件—2008年末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平方米,其中钢筋混泥土结构和砖木结构占47.0%,比2006年末提高2.7个百分点;农户住宅外道路为硬质路面的已经占到了42.3%,比2006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01-2008年民族地区累计完成农牧民房屋改造**万户,共计**万平方米;完成改厕**万平方米。  

生产条件—2001-2008年民族地区累计完成改田改土**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万亩,新增及改良人工草场**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三)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扩大再生产能力提高  

在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同时,农牧民收入也有了显著增加,农牧民扩大再生产能力增加。据**资料显示,2008年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48.0元,比2006年增加800.7元,增长32.7 %。农牧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提升生活质量的支出2008年达到34.5%,比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08年末民族地区乡镇居民储蓄余额达到206.6亿元,比2006年增加60.0亿元,增长41.0%。在农牧民家庭总支出中,用于发展生产的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占43.7%,比2006年上升4.2个百分点。  

 (四)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新世纪以来,****民族地区通过各项扶贫项目的进一步实施,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据统计,2008年末,民族地区分别有24.6万户、214.3万户乡村住户安装了住宅电话和移动电话,同比分别增加1.6万户、103.5万户,分别增长6.5%、93.4%;28.3%的乡镇设立了集贸市场。民族地区的1217个乡镇中,已有98.7%乡镇建立了医院、卫生院,医生数和病床数分别达到了14254人和15609个。民族地区已建立图书室(文化馆)171个;拥有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774个,共有农技推广服务人员3870人;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93个,有4.8万户农户加入了农业合作专业经济组织。。  

(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力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为了尽快提高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素质,****从2001年开始实施了《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2007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做到了应免尽免;同时,对民族地区寄宿学生给予50-9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据统计,2001年以来,中央和省里已累计投入61亿元用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了由普及小学教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突破,农村人口素质有了一定提高。据统计,到2008年底,民族地区已经建立乡(镇)小学4208所,拥有小学教师4.1万人;拥有了乡镇中学348所,中学教师达到了1.9万人。在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加大的同时,各地还对乡镇适龄劳动者提供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据**“劳务扶贫工程”显示,民族地区中2001-2008年累计有1.9万人次接受了劳务培训,其中1.8万人通过培训实现了转移就业。另据住户调查显示,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由2006年的20.6%提高到2008年的21.9%,提高1.3个百分点;文盲、半文盲比重由30.4%下降到29.7%,下降0.7个百分点。  

(六) 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发展后劲增强  

近年来,民族地区在各级各部门的扶持帮助下,立足各自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推行“人草畜”、“人林牧”、“人药粮”三结合的产业配套建设模式,建设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并通过“龙头企业建基地,基地帮农户”的辐射。带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据测算,2008年民族地区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776.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244元。(见图一、图二)另据统计,民族地区2008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54.8亿元,比2006年增长59.8%。  

(七)干群关系得到较大改善  

在****的反贫困工作中,各地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普遍实行领导联系贫困村的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扶贫到村入户工作落到实处,把扶贫开发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建立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作为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通过大办实事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支持农牧民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干群普遍反映,扶贫开发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改善干群关系,锻炼广大干部,致富一方百姓的德政工程。在我们下基层调研中,陪同的喜德县扶贫办同志受到了彝区彝族群众的热诚欢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通过抓扶贫,改善了民族地区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特征  

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反贫困工作虽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目前仍然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程度最深的贫困地区之一,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很大,而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分散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落后的边远山区,导致反贫进程减缓,脱贫难度增加。分析****民族地区的贫困现象,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 贫困发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