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栏目:指导讲话发布:2011-03-24浏览:2115下载139次收藏

这次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谋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不断巩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科学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机遇,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立足新起点、激发新活力,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社会管理水平,奋力开创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县委、县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召开了多个层面的会议,认真讨论研究了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建设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明晰了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推进举措。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讨论研究的精神,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会议结束前,周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  

一、科学分析当前“三农”工作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型升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年度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高效农业、特色园区、龙头项目、环境整治、脱贫攻坚、民生保障、社会建设、为农服务等各项重点工作,全县农村呈现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和谐、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一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一年来,全县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夏、秋粮生产获得全面丰收。高效农渔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高效农田面积15.3万亩,其中新增设施种植面积3.6万亩,新(扩)建300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6个,全县高效农田面积达到68.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6万亩。兆盈、如泰、新豫、新海诚等一批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全年新(扩)建市级以上标准畜禽规模养殖场102家,新增投资1.51亿元,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826家。全年新增休闲农业项目6个,扩建休闲农业项目5个,生态休闲农业年收入达到2.5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26%。全年新增高效渔业面积4.5万亩、累计面积达到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0余万吨、产值22亿多元。农业标准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增长19.5%。海达水产、东海冷冻、辉禾食品、菜丰堂、九洋食品等企业成为同行业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规模型、基地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接近400家,成员总数接近10万人,覆盖农户26万余户;全年新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8家,其中300亩以上10家,全年新增规模经营面积21.2万亩、累计达到79.6万亩。农民创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全年新发展涉农企业190家、农家乐休闲农庄12家、农民经纪人240人,发展执照农民3000余人。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930元,同比增长11.6%,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势头良好。  

(二)农村环境面貌日益改善。通达工程加快实施。全年新建农村公路 147公里 、堤顶公路 76公里 ,新建农村桥梁210座、公路桥梁10座;苏225线、苴东线和海洋铁路等重点交通工程加快建设,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正式开工;县城道路改造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县城外环路实现初步通车,全县城乡交通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综合通达水平正在发生根本性改观。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小康绿化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7万亩;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机制正常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生活垃圾压缩式中转站建设有序推进,明年将同步投入运行。农村改水、改厕及沼气工程顺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完成一期岔河、长沙管网建设的基础上,二、三期覆盖双甸、新店、河口、丰利的区域供水主管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改厕工程达到省下达的序时目标要求,49个项目村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全县2个大中型沼气工程、6个沼气服务网点工程和1300个“一池三改”项目建设任务即将全面完成。农民集居点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农民集居点总户数超过5200户,其中入住户超过20户的集居点86个,达到100户的有5个。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发电、发展草制品加工等途径,有效遏制和减少了露天焚烧,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65%。今年夏收期间,我县成为南通地区唯一一个没有被国家遥感卫星监测到火点的县份。农村生态环境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各地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的考核要求,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厂、配套收集管网、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等重点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扎实开展垃圾处置、河道保洁、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活动,全县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取得新的成效。河口、栟茶、新店、双甸4个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考核验收,丰利、大豫、苴镇、岔河、洋口、马塘6个镇基本具备国家级生态镇验收条件,为全县生态县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今年以来,全县共疏浚农村河道283条(段)、疏浚村庄河道(塘)274条(个),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掘苴新闸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000万元,正在组织专项验收及工程审计;东安新闸工程完成投资近2亿元,进入试运行阶段,“两闸”年底前将全面通过竣工验收。洋口运河土方工程完成投资1亿多元,水系配套项目基本到位,整体工程即将全面竣工;如泰运河土方疏浚任务全面完成,正在组织实施河坡防护等后续工程,本月底将基本竣工;栟茶运河段疏浚治理工程顺利竣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城市防洪体系日益完善,防旱排涝能力不断增强。滨海平原水库项目完成可研报告,正在组织报审。九洋中型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已获批准,即将开工实施。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秸秆机械化还田全面大力推进,全年实现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27万亩。重点农业开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全年共争取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1个,开发总任务4.2万亩,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超过4000万元,居南通各县(市)之首,较好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四)农村服务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顺应新形势下农村建设的新特点、新要求,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积极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生活、服务农村发展。全县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农服务社建设全面推进,全县81家为农服务社一次性通过验收,成为全省年内创建为农服务社总量最多的县份之一。农资市场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农资综合监管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全县农资市场秩序良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虫害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全年未发生重大动植物疫病流行和病虫灾害。气象事业服务“三农”的功能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农村公路、河道、绿化、垃圾处置全部纳入“四位一体”管理体系,人员、设备、经费基本到位,整体管护标准正在逐步提高。海域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今年,建成全省首家县级海域使用权交易服务中心,成功开展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工作,规范了用海行为,提高了海域使用效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实施“两选两结合”(村干部“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党管干部和扩大民主、重视基层和培养干部相结合)方式,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结构。《新华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全省产生较大反响。同时,切实做好大学生村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全县216名大学生村干部中,35人任村主要干部,大学生村干部领办创办项目58个,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吸纳就业近千人,带动创业近30人,帮带脱贫达200户。全县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成功完成全省试点工作,村民自治工作机制不断巩固。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累计实现村营收入1000多万元,预计全年村营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个。全县村级账面债务比年初净化解335万元,下降2%。  

(五)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扎实开展。截止10月底,全县共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581期,培训9.7万余人次;举办农民创业培训班8期,培训近1000人;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240余人;组织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180余人。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今年以来,组织以“迈向基本现代化、文化下乡惠民生”为主题的送戏下乡文艺演出超过100场次,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如东民间舞蹈《跳马伕》参加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展,通过文化部评审,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进入升级换代的新阶段,栟茶文化广场等一批重点特色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成。全民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建成城中村健身点64个,创建省市体育健身俱乐部5个、优秀体育健身活动点12个,全县参加健身点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数字电视整转工作顺利推进,县城整转基本完成,农村整转全面展开。农民健康工程深入实施。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7%,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建成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240个,县、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完善,全县“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65岁以上老人全面实行免费健康体检。农村人口与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共有13个镇完成世代服务中心改造任务,“世代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全县新农保参保缴费人数超过21万人, 享受养老金待遇7.78万人。同时,建立被征地农民和老渔民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帮困助学、帮困助医等社会救助工作扎实开展,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农村“和谐村居”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联创共建工作扎实有效。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1万多名干部职工参与村居“十小”(小组织、小阵地、小分队、小板报、小喇叭、小环境、小书房、小技术、小家庭、小功臣)创建,提供帮扶资金近1000万元,受益群众达60多万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县在册贫困户基本实现当年脱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长安如东”建设,认真办好法治惠民百件实事,有序推进农村“十户联防”工程全覆盖,农村可防性案件下降10.2%,万人刑事发案率下降2.5%,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普法教育、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农村安全生产特别是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  

(六)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3.58亿元,粮食直补、柴油补贴、良种补贴、农业保险、农机补贴等一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承保品种从小麦、油菜、水稻、能繁母猪拓展到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帮助受灾农民降低损失、维护利益。精心组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97个村列入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范围,惠及农业人口近40万人。切实加强各级财政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各项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农村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严格执行征地管理制度,及时调处土地承包纠纷,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一年来,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是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奋战在“三农”工作一线的各位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县(市)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与全县人民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速度还不快,特别是设施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加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直接制约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村桥梁、道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农村环境建设任务还很重,特别是“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大部分村级经济还比较薄弱,村级债务居高不下,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农民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同时,在工作推进中,还有部分基层干部对农业农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动应付心理,眼界不高、思路不宽、方法不多、作风不实,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海洋资源丰富、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占比较高,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每年均召开高规格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政策扶持和要素投入,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上级要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更是立足如东实际、打造发展特色、加快富民强县、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在国家着力扩大内需、继续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的新形势下,在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阶段,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形势、积极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工程来谋划和推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思维模式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不断激发内在活力、调动积极因素,把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转化为群众的内在追求和积极行动;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机制,着力化解土地流转、专业合作、为农服务、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矛盾,全力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要进一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科学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努力提升工作层次、水平和效果,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为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突出“三农”工作重点,全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奋力推进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2011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市相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农村基本现代化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不断改进组织形式,提升组织水平,着力在强农惠农举措上下功夫,在创新工作思路、方式和机制上求突破,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上见成效,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  

对照以上目标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和重点,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科技创新和农业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覆盖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转型升级。  

1、强化政策激励,加大农业项目建设力度。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规模、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建设的扶持激励力度。明年,县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将在今年基础上增长20%,以后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使本级财政支农投入达到“两高于一确保”要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