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11-26浏览:2291下载201次收藏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2010年11月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不能回避并且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大报告再次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新的思路,提出了新的举措。“十二五”规划来临,紧紧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把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对于发展壮大县城经济,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县城乡的现状与特征  

建县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工农生产全面发展,城市农村日益繁荣,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人口由解放初期的数人增加到15万人,县城面积扩大30余倍,政治经济、文化、卫生、交通、贸易等领域充满生机和活力,县城建设及公共设施不断更新和完善。地域广大的农村,住房、交通、农田基础设施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农民生活状况有很大改善,部分农民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城乡的发展仍不均衡,其主要特征: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为12543元和62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如果按同口径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的40%。其中凤歧坪、四明山、步云桥、太和堂、马杜桥等部分乡镇的山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还在2000元以下,生活处于贫困之中。  

2、城乡基础设施反差明显。在县城,水、电、路、讯、房基本上达到现代化要求和水平。而农村,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坝越来越险,渠道越来越短,山塘越来越浅,全县147座中型水库140座存在安全隐患,全县1770公里的灌溉水渠多数没有硬化防渗和清淤,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由38.75万亩减少到21.86万亩;农村电网80%以上的村未改造或未完全改造好,甚至还有数千农户未用上电;农村道路达到等级标准比例不大,多数村未通班车;农村通讯受到局限,一半以上的村收看不到有线电视;农村村庄布局散、小、乱,普遍存在“脏、乱、差”,房屋构造等级低,全县尚有4万余户13万人仍住土砖危房等。  

3、城乡文卫事业发展不均。在城区学校数量不少,仍班额严重超编;而农村校点不多,却档次很低,规模不大,条件简陋。据统计,全县农村有185所中小学存在危房,危房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同时,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遇较差,造成城乡学校的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和名优教师比例严重偏低,如天门山小学三个班级的三个教师中没有一个是在职的公办教师。全县医疗机构县城基本充实,而农村医疗站点建设滞后,全县尚有10个乡镇未建卫生院,814个村未建卫生室,农民看病远、就医难的现象仍然存在。  

4、城乡社会保障相差甚远。突出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农村只有4%,城镇达到8%,农村比城镇低50%;二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人均年标准只有480元,而城镇人均年标准达到2160元,低保标准相差3倍多;三是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高,综合计算,城镇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财政补助标准比农村居民要高出1-2倍。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与根源  

我们分析认为造成城乡发展不均衡有多方面因素,其中主要成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偏袒的政策机制。长期以来,国家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形成了固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农村发展始终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在我县也同全国一样,尽管县城的建设还不特别秀美,但每年财政对城建的投入还是相当大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相对是比较少的,以致城乡经济、城乡设施、城乡环境无可比拟。二是不合理的投入机制。在城市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