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我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从2005年开始以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乡镇财政管理均按照新的体制和模式运行。改革后,乡镇机构、财政体制、义务教育体制运转基本正常,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深入研究加以解决,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综合改革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更好的体制机制。
一、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一是科学配备了乡镇领导班子。按照一、二类、三类乡镇的标准配备了领导职数,全县乡镇领导职数精简了39.8%。二是规范了乡镇机构设置。根据市委、市政府批复的改革方案,全县乡镇机关工作机构统一设置“四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农经办、民政与社会劳动保障办、财政所。乡镇事业站所统一设置为以县管为主的林业站、水管站、国土所、动物防疫站、农技站、农机站、城建站、文化站共八个事业机构。四是完成了人员定岗分流任务。通过改革共分流人员542人。其中通过动员自愿选择分流、整体退出分流、恢复真实年龄分流、查处违纪违规人员分流等方式分流人员362人,占分流人数的66.7%;通过竞岗分流人员180人,占分流人数的33.3%。五是落实了分流人员的基本待遇。县级财政下拔资金资金用于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的发放,通过预留、借支和压缩其他支出等途径筹措资金900多万元用于办理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从2008年起,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单位部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二)以落实经费保障新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一是撤销乡镇联校,理顺管理关系。23个乡镇联校全部撤销,减少了管理层次,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益。同时将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调配交流、培训培养、考核奖惩、档案管理等职能均按上级要求划归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二是开展竞聘上岗,优化教师队伍。从2005年起,我县连续6年开展教师优化组合与竞聘上岗工作,先后有1000余名教师通过提前退养和离岗学习等途径分流。三是调整学校布局,改进办学条件。经过改革,全县中小学校总数调减了五分之二。近五年来,县财政共安排危改资金近800万元,争取国家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累计改造危房9.12万平方米,学校d级危房全部消除;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17个,现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多万元,为56所学校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全县中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教育装备现代化。四是切实加大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近五年来,我县每年获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8000多万元,其中用于教育4320万元,占54%。“两免一补”经费、教师工资及学校公用经费落实到位,教师工资全部由县统筹,基本工资直接拨入教师在银行的个人工资帐户。同时,县财政对学校公用经费的预算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教育经费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对乡镇使用票据实行“存量控制、网上申购、规范填录、对号核销、票款同行、当月结清”的管理办法,同时实行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新型非税收入征管模式,有效杜绝了违规使用非税收入票据行为,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既堵住了收入漏洞,防止了截留挪用、坐收坐支行为,又治理了乱收费、乱摊派行为,确保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促进了乡镇支出规范管理。对乡镇支出实行“年初预算、分月申请、明确职责、把握权限”的管理,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和“联审会签”制度。整个支出管理工作均在网络上进行,确保了乡镇支出报审及时,违规支出得到了有效控制,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三是促进了乡镇销赤减债。乡镇债务台帐建立后,全县建立了严格的县级审批制度,从源头上防止乡镇盲目举债。同时,将消赤减债纳入全年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引入创新机制,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四是促进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工作重心及时发生了转移。首先是将涉农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了乡镇财政信息化管理范围,保证了涉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其次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政府支农资金,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了对乡镇村级财政的监管,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实行了“村帐乡代管”。建立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并采用“村帐乡代管”管理办法,规范村级财务开支与管理,确保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推广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办法,在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了“乡财县管”,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和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管措施,保证了乡镇政权正常运转。
二、农村综合改革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乡村财力缺口大,乡村正常运转难。农村税费改革后,尽管上级财政给予了税改转移支付补助,但与税改前相比,乡镇可用财力大幅减少,乡村财力缺口较大,虽然通机构改革减人、减事、减支,精减了一批财政供养人员,但大部分转岗分流人员的一些费用还要靠财政支付,加之法定硬性支出、政策性增支措施不断出台,离退休人员、优扶对象还要靠财政保障,乡镇财政实际支出一时难以减少,收支缺口仍不断增大,财政运行日益困难。另外税改后乡镇可调剂资金减少,乡镇财政在运行中举债和挤占专项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对乡镇政权的运转
对我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2010-11-26 13:54:20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