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构建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调研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11-10浏览:2179下载198次收藏

构建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我县农牧业生产还不发达、农牧民群众还不富裕、农村经济还不繁荣,构建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任务更重,而且更加紧迫。县财政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如何认真履行公共财政的职能,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大力推进我县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农牧民收入构成现状  

 1、工资性收入的上升加快了农民收入增长。随着我县水利开发事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牧民劳务收入得到了增加,农牧业收入不再是农牧民收入的唯一来源,工资收入成为农民增收亮点。  

2、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支撑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  

3、国家稳定的惠农富农政策保障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近年来,财政预算农牧业资金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每年落实财政支农资金法定增长达15%以上,主要用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农牧民的补贴等。其中粮食直补、综合直补、退耕还林、农机补贴等多项补贴在农牧民收入中也占据一定比例。  

2009年我县现金补助粮食直补 万元、综合直补 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 万元、特困群众住房补助 万元、特困农牧民群众生活救助 万元等,全年三十二个项目共兑现现金补贴达万元。  

2009年投入涉农项目资金 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农村事业的发展,也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用于农村建设万元、人畜饮水安全 万元、农村道路建设 万元、扶贫类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牧民定居 万元、农村产业化调整 万元、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万元、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万元、农村文化体育广播通信事业发展万等。  

 二、制约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1、农牧区社保体系较弱,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已经建立的农村特困人群低保体系的标准还很低,今年农牧区人均低保线换算成月标准为元,而城镇居民的月低保线为 元,农村仅为城市的 %。农村养老保险在2010年开始启动。与城镇居民比较,建立健全农牧区的低收入保障和养老保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农牧业生产基础仍较薄弱。一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对技术重视不够。各乡镇农技机构不健全,技术岗位和人员严重不足,农技推广服务单位专项经费不足,淡化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二是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现代农牧业技术与机械的推广。  

3、教育状况与城市存在差距。农牧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远低于城镇劳动力。农牧民整体素质偏低。  

三、创新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1、创新财政“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公共财政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牧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项支农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尽管我县财力有限,但是,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为“三农”提供更大程度的支持,为农牧民多办一些实事。县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资金投放,都要不断增加对“三农”的份额。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投入“三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确保农牧民增收。  

2、推进农牧民增收,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政府的投入只能起到引导作用  

调查表明,如果能让农牧民群众直接受益,大多数农牧民愿意为集体小型公共工程出资出劳。当然,组织动员农牧民参与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牧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牧民意愿,作到“一事一议”。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事业。政府应通过“以奖代补”等特殊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要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对农业企业予以信贷扶持,建立支持投融资新机制。  

3、要确保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落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构建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调研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