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棉花企业财务状况调查
李市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土地肥沃,年种植棉花5万余亩,属于传统的产棉大镇。近年来,该镇棉花加工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达到32家,户均注册资金240万元,年加工棉花10万担,上缴税金近250万元,占该镇全年企业上缴财政收入495万元的50%以上,是该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年用工3000多人次,户均103人次,是该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其快速发展。
一、棉花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建账监管对全镇棉花企业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主对财务制度不够重视。李市镇32家棉花企业主中通晓财务管理理论、方法的人很少,有60%的企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大都从个人利益考虑,认为自己心中只掌握收支一本账就足够了,对“财务制度健全、账务规范”不感兴趣。聘请会计人员是从“形象工程”考虑,为开展业务需要所为之。
(二)企业实行家族式的经营方式。突出表现在出纳人员由直系亲属及关系极其密切的亲戚担任,且85%的出纳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证。出纳在核算方法上仍停滞于过去简单的收付记帐法,且地位高于企业其他财会人员,出现了出纳人员领导财务工作现象。企业财务人员(出纳除外)工作大都处于“被动”状态,不能随便行使财务管理权,往往听从于企业主的指使、安排,尤其在涉及汇款、纳税等财务收支方面的各项“重点事项”,必须听从企业主的指示,凡未经企业主同意、许可,财务人员不能随便汇款、缴税。这就为企业主灵活管钱、随时用钱、随时转移钱财提供了“保证”。从为其“打工”的总账会计(建账监管报送人)了解:企业主这样做,是便于取款“安全”、自由、方便,让资金运转情况的“遥控器”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资金筹集和使用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企业筹资渠道狭窄。大多数棉花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难以按银行的要求及时提供财务报表,无法通过金融渠道融资,只能依靠个人家庭储蓄或者民间拆借,其结果是融资数量小、成本高。
另一方面,企业资金管理无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
某乡镇棉花企业财务状况调查
本文2010-11-09 14:38:51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