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李子玲
(横山县赵石畔林站,陕西 横山 719100)
摘要:文章从林业的地位作用和生态效益等方面,论述了林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林业;生态效益;生态文明;地位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78-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林业是基础。林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1 林业的作用和地位
林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当其冲的资源基础。森林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保障,是所有建设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森林可以产生大量的木材及副产品,保障了工厂、矿场、水利、交通、建筑等各个行业的顺利进行与发展,从而保障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造林事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面积,能够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防止空气污染,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从而保障农牧业的高产、稳产,同时也能够绿化和美化城市环境。
因此,林业能够保护、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 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由于其面积大、功能强、作用广、养护成本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伟大的绿色力量。
2.1 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是森林两项最大、最直接的功能
当大雨降临的时候,森林由于其树冠遮挡可以将降水截流,并由于森林地表植被和常年累积的枯枝落叶大面积的覆盖了地面,避免了地面被雨水直接冲击而产生径流,从而达到了保持水土的目的。现在淡水资源非常紧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并得到了世界有关人士的极度关注。我国西北部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无林、少林,这样水资源无法涵养、水土无法保持,当有雨水降落时由于地表没有覆盖物,导致降水几乎全部汇集成为径流而流失,随水也会带走部分土壤,最终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地表增发量较小是森林涵养水源的另一个原因,森林土壤由于有树冠、枯枝落叶、地表植被的覆盖,所以地面蒸发明显小于非林地。据某相关部门的研究表明:林地内每年的地表蒸发量仅为空旷地的36%。我国山区、丘陵面积较大,大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3左右,山区和半山区拥有我国耕地面积的一半。然而,我国山区、半山区水土的流失现象相当严重,而森林覆盖率低是造成山区、半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78年到1988年10年间,我国由于水土流失这一项,耕地面积就减少了约366.7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36.7万公顷,十年间就相当于整个山西省的耕地面积消失了。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林业,广泛进行植树造林,将增加森林面积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2.2 森林能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我国沙漠
试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本文2010-09-10 12:59:3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