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小学生批评教育策略浅谈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113下载180次收藏

    摘要:如何有效地实施批评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难题,文章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道德发展、体罚、心罚等角度来阐述批评教育的有效实施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生;批评教育;策略
 
    教育部在2009年8月份所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可是,如何才能适当地把握“适当方式”这个度,把这把“尚方宝剑”利用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批评”之目的呢?这是众多基础教育领域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个很大的困惑,笔者就这一问题,做简单探讨。
 
    一、关注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和道德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某种低级层次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很可能影响其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除此之外,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又称之为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界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评判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动机。因此,依据以上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或许应该这样做:
 
    (一)保护好学生们的自尊和尊严
 
    教育学生,要把他们当作人来看待,得到尊重是每一个正常人的需要。当今社会,有很多人因为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而感到耻辱,从而导致自杀或者其他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保护好我们学生的自尊心,一方面会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会减少社会危害。
 
    (二)更多地关注不良行为的动机和过程
 
    如果学生做某件事的动机是好的,过程和方法也是得当的,但是出了一点意外,从而导致不好的结果,那我们该不该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生进行批评呢?如果批评了,后果不想而知,也许学生乖乖认错了,也许这会给学生树立了一种不要“轻举妄动”的“榜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老师的一点点教学成就感,但是这种结果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乖乖男”、“乖乖女”们也许不会反驳我们,但是我们这样的批评,是不是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来自同学和伙伴的压力,甚至家长的语言暴力或身体上的暴力,从而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段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阻碍其健康的发展呢?试想:如果我们不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不计较过程和动机,是不是有可能会扼杀一个又一个“爱迪生”呢?
 
    二、不要体罚学生
 
    中外许多教育家对体罚都有过论述。世界上第一位提出反对体罚学生的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对待学生应该和蔼而不放纵,严峻而不冷酷,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严禁对学生施以体罚”。17世纪教育家洛克在谈到道德教育时提出:“重视养成的儿童羞耻心,而不可采用体罚。”也许体罚学生会对其他学生起到一种“打一儆百”的效果,使他们不会轻易触犯学校的“金科玉律”,达到某种教导目的。但是也不乏一些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积极分子”,他们由于叛逆心理的作用,敢做其他学生不敢做的,甚至公开向学校挑战,以至于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体罚不仅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创伤。这种伤害,对学生尤其是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来说,造成的影响非常深刻,“副作用”也极大,甚至会逼迫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造成负担和危害。因此,在教育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小学生批评教育策略浅谈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