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509下载286次收藏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后的缓慢复苏阶段,因其特定的经济特征,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根据金融危机理论,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并指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特征,针对中小企业存在的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对策
 
    一、引言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366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有企业971.46万户,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创造了中国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gdp。上缴税收占50.2%,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左右。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在创造国民生产总值、提供就业机会、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面对如此庞大的企业数目,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求得生存并获得很好的发展呢?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各种经济特征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但是中小企业只要利用好政策,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同样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二、后金融危机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呢?目前学界尚无标准定义。本文所指的后金融危机时期是指目前世界经济所处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是在经济重创后的脆弱复苏阶段,并且能否真正实现经济完全回升尚不明确情况下的一段缓慢复苏阶段。
 
    2008年夏秋之交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成因,涉及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美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由于美国房地产业严重衰退,信用违约互换,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引发流动性危机,美国央行救市注入1万亿美元;进而次级债引发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全面危机,银行连锁产生烂账,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杠杆效应使市场更加糟糕,进而引发了美国债券市场危机、利率汇率混乱危机。分析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可以用金融自由化理论和资产负债分析理论来解释这次金融危机。首先是金融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主导推行了金融自由化,美国在全球大量地寻求国际借贷,引起了世界主要经济区域之间国际资本运动分配的深刻变化。金融自由化使各国政府都逐渐取消对利率、贷款和资本流动的各种控制。放宽金融管制,全球化得到迅速推动,但同时也是危机产生的源泉。各类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创新了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特别是信用违约互换造成了次贷的危机,进而随着各种金融产品扩散到其他领域,传导到欧洲等其他国家,从而演变成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其次是资产负债分析,资产负债分析的学派强调货币类型错配对资产负债表造成的影响(krugman,1999;cespedes,changandvelasco,1999;gilchrist,gertler-
 andnatalucci,2000;aghion,bacchettaandbanerjee,2000;cavallo,kisseley,perriandroubini,2002),加上政府金融监管体系较弱,政府对国外部门过度借贷或经常账户大额逆差的显性或隐性担保所引致的道德风险。他们认为如果一国承担了大量外币偿还的债务(“负债美元化”)而该国本币又发生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一国的债务负担会大大增加,并引起该国产出减少和投资萎缩(krugman,1999;imf,1998;corsetti,pesentiandroubini,1999)。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世界最大债权国的美国,如今已经沦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并且日益陷入贸易和金融失衡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美国从以前以制造业为主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变成了现在以服务业为主的进口国,美国现在每年有高达80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3000亿美元-4000亿美元的预算赤字,以及8.5万亿美元的国债,如果再加上无资金准备负债、社会保障金,那么美国的国债将超过50万亿美元。1980年美国国债交易是140亿美元,到1993年已达到日均1200亿美元的水平,到2009年初已达到5000亿美元的水平。美元在承担大量外债的情况下,在国家上采用美元作为通行货币的情况下,美国采取了大幅贬值美元的办法,以期降低负债,引发了资产负债的巨大变化。这在缺乏生产制造业出口支撑的情况下,只能依靠金融投资等措施来减少外债,促使金融机构创新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以迎合投资者的需要,最终结果使金融领域的风险更加集中,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引发了连锁的危机反应。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特征
 
    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定的经济状况及其相应的阶段决定了其特有的经济特征。
 
    (一)全球生产格局的重新调整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由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实施了“去工业化”的进程,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生产制造业转变为服务业,造成发达国家进口依赖度加强。这次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因此,这些发达国家会重新推行“再工业化”进程,这对世界的产业的调整和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会使全球性的生产格局产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由于“去工业化”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他们采取针对发展中国家产品以“过于低劣的产品质量和过于低廉的价格”为借口发动攻击,以补偿他们在“去工业化”进程中的损失。“后危机”时代,各国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当“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价格竞争优势占据了大量外国市场的时候,其他国家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就相应减少,为了夺取市场份额,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是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与中方博弈的需要。据官方统计,2009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0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从2009年各国的经济数据来看,全球经济正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走向稳定,并有望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占领先机,取得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而积极布局,发起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本国市场成为其主要手段。
 
    (二)全球金融体系的变革与金融监管体系的加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指出:2009年世界在救治金融市场的同时,“静悄悄”地对整个金融业的结构、利益动机、金融监管进行根本性改革。随着金融格局的改变,全球增长格局也将发生变化,增长重心正在从西半球转向东半球和新兴经济,金融业重心的转移不可避免。这次金融危机首先是对美国的冲击表现为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其次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由于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监管,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发展金融业,使得金融业遭受重创。金融危机将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会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共识,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之所需。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要以客户为中心,监管当局应致力于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监管、实施宏观微观监管、并表监管、经济逆周期监管以及完善监管保障建设,以此促进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
 
    (三)新科技革命的催生
 
    科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