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界定了当前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在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动力机制
我国新型城市化的提出是对世界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借鉴,同时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思考与平衡,多方面考虑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在确定我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模式这个战略层面上提出来的。如何在遵循科学发展观前提下,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
一、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界定
新型城市化作为一个世界性课题,目前对它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说法和明确的定义。本文对新型城市化的内涵进行梳理,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人为本,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带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城乡统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坚持可持续集约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经济集约发展
城市化的本质是一种空间集聚,其意义就在于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其它要素的集聚,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新型城市化不但要集聚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还要集聚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不但要集中、集聚各类要素,还要节约、高效使用各种资源;不但要加快城市自身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还要为全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具体讲,要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发展,必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城市发展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协同带动;必须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型城市;必须把节约利用土地放在突出位置,开展城市综合节能工作,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二)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市化要求人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空间“转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转化”,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其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在城市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讲,必须通过城乡体制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的转移转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通过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改善城市的创业和就业环境,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通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环境友好发展
新型城市化要求“友好”地对待环境,努力保持“发展”的城市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方面,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协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环境依存关系,确保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安全。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创业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体来讲,通过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增强自然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建立健全城市生态平衡体系,加大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生态转型;通过努力控制污染排放,加快城市生态化改造步伐,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城市。
(四)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是“农村”一极到“城市”一极的社会变迁过程,城市和农村作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体,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新型城市化要求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用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同时,还要统筹城与城之间的体系布局,即加快发展省域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过发展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城市群,构建组合有序、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二、我国新型城市化的认识误区
新型城市化强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城市化模式。然而,在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也必须注意以下方面的认识误区:
(一)内涵认识的简单化
强调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城市的集约、和谐和统筹发展,最终将城市化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然而,有些地方把新型城市化仅仅看成是农民迁入城市,城镇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这无疑是把新型城市化看得太过于简单了。一方面,就宏观社会经济总体而言,新型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规模的扩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根本的变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农民从农村迁入城市这个过程从总体上来说是农民从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它包含着农民经济活动由农业活动向非农产业活动的转变,生活方式由农村单一性向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转变,以及文化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各种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再社会化。整个过程涉及迁入城市前的承包土地、农村原有住宅问题;迁移到城市后,又涉及就业、住房,以及与户口身份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城镇福利保障等问题。可见,新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制度复杂变迁的过程。
&
关键词: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动力机制
我国新型城市化的提出是对世界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借鉴,同时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思考与平衡,多方面考虑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在确定我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模式这个战略层面上提出来的。如何在遵循科学发展观前提下,推进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
一、新型城市化的内涵界定
新型城市化作为一个世界性课题,目前对它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说法和明确的定义。本文对新型城市化的内涵进行梳理,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人为本,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带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城乡统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坚持可持续集约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经济集约发展
城市化的本质是一种空间集聚,其意义就在于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其它要素的集聚,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新型城市化不但要集聚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还要集聚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不但要集中、集聚各类要素,还要节约、高效使用各种资源;不但要加快城市自身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还要为全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具体讲,要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发展,必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城市发展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工业服务业协同带动;必须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型城市;必须把节约利用土地放在突出位置,开展城市综合节能工作,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二)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市化要求人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空间“转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转化”,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其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在城市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讲,必须通过城乡体制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的转移转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通过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改善城市的创业和就业环境,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通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环境友好发展
新型城市化要求“友好”地对待环境,努力保持“发展”的城市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方面,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协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环境依存关系,确保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安全。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创业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具体来讲,通过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增强自然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建立健全城市生态平衡体系,加大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生态转型;通过努力控制污染排放,加快城市生态化改造步伐,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城市。
(四)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是“农村”一极到“城市”一极的社会变迁过程,城市和农村作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体,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新型城市化要求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用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同时,还要统筹城与城之间的体系布局,即加快发展省域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过发展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城市群,构建组合有序、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二、我国新型城市化的认识误区
新型城市化强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城市化模式。然而,在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也必须注意以下方面的认识误区:
(一)内涵认识的简单化
强调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城市的集约、和谐和统筹发展,最终将城市化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然而,有些地方把新型城市化仅仅看成是农民迁入城市,城镇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这无疑是把新型城市化看得太过于简单了。一方面,就宏观社会经济总体而言,新型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规模的扩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根本的变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农民从农村迁入城市这个过程从总体上来说是农民从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它包含着农民经济活动由农业活动向非农产业活动的转变,生活方式由农村单一性向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转变,以及文化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各种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再社会化。整个过程涉及迁入城市前的承包土地、农村原有住宅问题;迁移到城市后,又涉及就业、住房,以及与户口身份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城镇福利保障等问题。可见,新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制度复杂变迁的过程。
&
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探讨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5:3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404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