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德育中的感恩意识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社会未来的支柱,思想政治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面对现在纷杂的思想潮流,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准则,树立用知识和能力回馈社会的正确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感恩意识
俗话说“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言语之间,无不体现出前人先贤对于感恩的重视。而今,感恩意识已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看到部分大学生因为不懂得感恩于父母之辛劳喂养,家庭贫困却攀比浪费;因为不懂得感恩母校之谆谆教诲,离校时却泄愤破坏;因为不懂得感恩于国家之无私资助,受益后却认为理所当然时,如何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已经成为一件既现实又迫切的工作。
一、感恩意识缺失的外在表现
第一,误解标新立异,以无知“愤青”为荣。现在很多学生,都愿意在谈资中加入自己对国家形式的理解与见地,这不失为关心国家动态的积极举动,但是将标新立异建立在对国家、政府政策的误读,甚至是刻意曲解,或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或错谈时政、抨击社会时,就显得既可笑又无知。
第二,享受国家补助,却认为理所当然,且攀比浪费。由于国家扩招的力度越来越大,读大学已经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国家和政府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下大力度拨专款,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补助,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但是部分受资助学生拿到补助后,不心存感激,却觉得理所当然,铺张浪费,毫不愧疚。用国家的助学金“投资”网游、请客喝酒、购买高档手机、化妆品、名牌服饰的现象时有出现。
第三,不爱母校,不敬师长。每年新生入学,高年级学生都会主动帮助他们办理手续,搬运行李,往往会看到部分新生两手空空,行李物品都交由学长,到达宿舍时居然不知言谢;错误地认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是简单的交换,纯粹的服务关系。毕业后,将自己的不满和多年积攒的怨气统统发泄到母校的公共设施上面,肆意破坏,形象极差。
第四,同学关系淡漠,个人意识过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到临,学生们获得的咨询可谓是五花八门,良莠皆存。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抱着怀疑一切的极端想法,同学之间的信任就变得艰难起来,总会主观地以为善意背后必然隐藏着阴谋与企图,不轻易相信朋友的帮助,同样,也越来越吝啬于回馈了。
第五,排斥家庭,疏远父母。高中正是青春期的阶段,很多学生考取外地大学或许会有一些逃避家庭的因素。进入大学后,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容易造成潜意识与家庭疏远,甚至误解父母的经济约束,与家长反目。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后,攀比心理增长,拿父母的血汗钱泡网吧,搞浪费,不以为耻,却心安理得。在众多媒体报道中,不乏因沉迷网络辍学、因奢侈浪费逼得家长落泪的例子发生。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薄弱。随着家庭经济条件逐年改善,
浅谈大学生德育中的感恩意识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5:1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97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