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完善政绩标准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143下载300次收藏

    摘要:由于改革的钥匙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而政绩标准对政府官员的改革取向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当前完善政绩标准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除了政绩标准本身科学化以外,关键是让民众作为考核的主体。
 
    关键词:政绩考核标准;完善,发展方式转变
 
    一、制度不完善约束了发展方式转变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提出多年,但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而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愈演愈烈,并引发一些深层次矛盾的老问题。当前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上是老问题的延续,之所以难以解决,根本原因是涉及到一系列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具体地说,即缺乏引导行为主体实现这种转变的合适制度安排。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行为主体(各级政府、企业、个人)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我国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gdp政绩考核标准制度,其本意是想利益机制去激发地方政府抓经济的积极性。这导致了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和攀比gdp总量的竞争,与中央相比,由于地方政府信息优势而引起的交易费用相对较低,因而更有效率。客观上加速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然而,由于这个制度安排本身的不完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一些地方运用政府的动员能力,不惜以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和扭曲性政策实现gdp的高增长,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短期gdp增长的倾向。由此也带来少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gdp政绩考核不利于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因为自主创新是一项艰苦耗时的工作,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因此中央以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方针始终只停留在地方政府的口头上,而很难落实在行动中。gdp政绩竞争各地政府更注重于业绩显著可见的短平快大项目,基础设施、重化工制造业,因为更容易快速取得突出的政绩而得到上级政府的赏识。例如,当前房地产泡沫和许多产业的严重产能过剩就与地方政府发展思路密切相关,因为推高地价和房价及大规模投资是增加本地gdp的最便捷途径。然而这种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使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产业高速畸形发展,而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短腿,既影响经济发展总体效益,又造成经济结构失调,还将给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第二,gdp政绩的竞争也导致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例如,为了扩大本地出口量,各地不惜相互压价,使出口产业效益每况愈下;而为了加速本地招商引资速度,各地又竭尽全力比拼优惠政策。为外资企业提供超国民待遇,人为地恶化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环境。造成经济发展主要利益外流,很多情况下甚至得不偿失。
 
    第三,从发达国家就业结构来看。就业容量最大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是中小民营企业和以它们为主体的服务业。而gdp政绩竞争使政府过于注重国企和重化制造业。在投资、信贷、资源配置及政策支持方面,过于向此类企业倾斜,造成事实上的“国进民退”,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因而也构成对解决就业问题的制度性约束。
 
    第四,政府主导型经济对政府官员的经济决策水平要求很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的制约,政府决策失误很高,投资效率远不及企业甚至带来重大损失。但因政府不必为投资损失负责,故造成损失的大手笔政绩投资屡禁不止。增加gdp的冲动又引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产能过剩越演越烈。应当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行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完善政绩标准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