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模式选择
摘要:随着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发展的推动力将逐渐由各级政府部门转向各类企业来承担,企业应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及时掌握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动态,生产绿色产品。而政府作为“另一只手”应给予支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法规标准,提高我国纺织业的绿色信誉。文章根据我国纺织品服装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影响,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企业主导,政府辅助的发展应对模式。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企业主导;污染产业
一、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本国市场为由,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主要表现为“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和声明”、绿色标志制度和绿色法规、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四种形式。
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订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出台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已大举进入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我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将会被禁止进口。由于进口国的这种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我国每年约有30亿美元左右的纺织品服装受到影响。2009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为1339.5亿美元,同比下降11.3%。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最重要的三个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服装下降幅度最大,对日本出口略有增长,但幅度相当小,对美国由于纺织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导致整个纺织服装业出口呈负增长。
二、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行业产生的积极作用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名,要求产品要符合一系列绿色标准,这必然会导致我国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纺织服装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其次,绿色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新的发展学理论指出,企业的技术进步需要外部刺激,绿色贸易壁垒在环境标志等方面的要求,正是对纺织服装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刺激,使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再次,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是以环境标准为基础的,这也就促使我国企业不断关注环境标准,学习并制定标准化的环境体系。目前我国已有200多家企业获得了国际生态纺织标准(oeko-texstandard l00)认证证书。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我国主要外贸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约占我国出口份额60%。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环境标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威胁。其次,为达到发达国家对进口纺织品的环保质量要求,企业要耗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和设备,而国外的产品认证费用又极高,导致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再次,我国纺织品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企业在选择环保行为时成本超过了收益,故企业会选择污染这一决策,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差,效益降低,反之又导致成本增加,成本高又导致竞争力差,如此往复便形成环境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成本的恶性循环。最后,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移到我国境内生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不仅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三、我国应对纺织品服装绿色贸易壁垒的模式选择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从企业主体本身出发,依靠自身的主动性改善企业现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动态发展中,完全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形成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国际发展趋势。企业主导型模式,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是为了提高我国企业个体的竞争力,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从宏观经济角度,或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以企业为主导的应对模式,对于亚洲国家,乃至整个发展中
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模式选择
点击下载
上一篇:江苏省常州市服务外包发展研究下一篇:我国烟草专卖体制存废及发展前景研究
本文2010-08-18 10:14:53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93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