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遗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他们受到社会遗传影响和冲击最大。从社会遗传的环境载体上看,他们本应受到更多的城市社会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遗传的意义被人为地强化,传统社会身份的固化与滞留阻碍了他们的身份转变与心理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困难重重。从社会遗传角度分析,政府、社会和企业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城市社会遗传提供有效的途径,推进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社会遗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一、对社会遗传的理解
从性质上,遗传可分为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生物遗传是亲代的性状在后代中得以表现的现象,这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不仅是生物属性的简单复制,还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传承着社会属性。正是由于社会遗传,人类才有了发展,社会才得以延续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遗传对人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生物遗传。
既然社会遗传对人类发展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遗传?尼·彼·杜比宁把社会遗传看成“是这样一种动力,它把人类生产力、整个文化的发展结果都集中在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中,从而被纳入社会历史发展的机制中。”这既分析了社会遗传的哲学基础,又揭示了社会遗传的社会学意义。从哲学上讲,社会遗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对象化和内化的过程;从社会学上看,社会遗传是人类自身社会再生产的延续,是历史经验的积累和发展。这是对社会遗传偏重宏观的解释。本文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因此在社会遗传的宏观基础上,关注社会遗传的微观理解。社会遗传就其表现形式体现为社会通过一定媒介向个体社会成员传递价值观、知识、技能等,从而使个体具备由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各种条件。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遗传分析
一般地说,生物遗传可以影响下一代,而社会遗传不会直接传递给下一代。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认社会遗传的作用,社会遗传仍以间接的方式延续着。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类似滕尼斯提出的由“乡土社会”到“法理社会”,抑或是雷德菲尔德的“小型俗民社会”到“大型城市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依靠传统、习惯为控制手段的社会转变为以非正式组织为联系媒介,依靠规范、法律为控制手段,成员价值标准多元化的社会,这些概念和范式为我们分析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如果说中国的农村社会更接近于“乡土社会”或“小型俗民社会”,城市社会类似正在形成的“法理社会”或“大型城市社会”,那么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到影响和冲击最大的应该就是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农民工了。从社会遗传的环境载体上看,社会遗传有农村环境的社会遗传和城市环境的社会遗传。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既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生活或工作在城市之中,因而这种划分对于分析社会遗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一)农村环境的社会遗传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但是农村环境的社会遗传仍旧影响着他们。这主要是基于亲缘关系的家庭或家族的影响。中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恩格斯认为,“个体婚制(家庭)是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根据这种形态,我们可以研究文明社会内部充分发展着的对立和矛盾的本来性质”。“从
社会遗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4:2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85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