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研究
摘要:会计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是为了使专业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文章主要是对会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为越来越多的院校在会计类课程教学中采用,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何更好的安排会计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性安排。
一、以课程改革为基础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这样做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课堂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情况,对课程重新进行整合,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例如,在会计课程改革过程中,《基础会计》是最难改的,常见的授课顺序多是基本概念、科目账户、复式记账法、账户分类、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经营过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的编制、财产清查、会计工作组织。但也可以在进行授课时,介绍基本概念之后,先让学生认知会计报表,从会计工作的最后结果入手,先让学生知道会计工作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做这些工作。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也便于后面教学任务的开展。所以变化以后的授课顺序可以是基本概念、财务报表的认知、复式记账法、科目账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制造业的经营过程、财务报表的编制、财产清查、会计工作组织。
基础会计可以对讲授的知识体系重新构建,有些课程需要对讲授内容重新安排,变化可能会更大一些,如《财务会计》课程,为了更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可以考虑采取按照会计岗位来讲授《财务会计》课程,如出纳业务、工资核算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存货核算业务、经营成果核算业务、往来核算业务、总账会计业务、综合处理业务等。也可以进一步对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也可以把《税法》、《税务会计》、《税务代理》与《税收筹划》进行整合,让学生学会各个税种的核算后,直接进行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使所学习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又容易与企业实际业务结合起来,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的业务事项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样使学生清楚知识的连续性,再加上成本会计核算业务(成本会计岗位)等内容,使会计岗位趋于完整。按岗位设置讲授业务内容,最利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也确保学生学习具有针对性,熟悉未来工作岗位的具体业务内容,达到毕业就可以上岗,减少了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适应工作岗位及自己总结提炼的一个过程,缩短了学生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真正的体现了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突破原有教材的体系,更强调工作导向性和工作流程,将课程按照实际会计业务的展开划分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再划分出不同的工作任务。针对每个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更多地引入仿真的案例,开展校内模拟会计业务实训教学
对于会计类课程最合适的是利用岗位和业务内容分成独立的几个模块,在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于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
对会计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研究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3:5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78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