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甘肃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080下载249次收藏

 
 
    甘肃省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村金融无疑是这一工程的血脉。甘肃省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及产供销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全省的农村金融部门既要看到机遇,更要认清面临的挑战,努力整合现有农村金融资源,发展并规范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贷的组织形式,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甘肃省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农村金融机构担负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及时和成本较低的金融支持的重任,但是,从甘肃省农村金融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农村金融组织的职能定位不清,金融发展的主体不明
 
    目前的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之间的职能分工存在错位,表现为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政策金融业务。农村金融发展的主体不明,表现在农村金融体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农村金融形式基本上限定在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上,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受到中央银行的管理,还受到行业自律性组织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各个管理主体之间的目标不同,有的甚至相互冲突,缺少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致使管理上存在矛盾和差异,金融机构难于适应。农村合作基金会由最初正常发展到最后扰乱金融秩序,农村信用社甚至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都与政府的过度干预有关系。
 
    农村金融机构的控制主体不明确,农村金融机构中既有信用合作社这样的体现合作互助的合作性金融机构,也有农业发展银行这样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一般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它们的控制主体应该不一样,政策性金融机构由国家控制,合作性金融机构由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控制,商业性金融机构由社会公众控制,这是由金融机构的性质决定的,但是目前全省的农村金融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民的利益,更无法保证农民参与对金融机构的管理。
 
    (二)甘肃省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它相适应的应该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数量上的增加和金融业务量和业务范围的增加,但与此相反,全省农村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却出现了萎缩。影响全省农村金融供给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它分布的密度超过了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发展中,邮政储蓄充当了“吸款机器”,它只存不贷,利用自身网点密集的优势,已经成为四大国有银行之后存款数量最大的机构,把大量的农村资金转移到城市,加剧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一农难支三农”的境地,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的生产性投资规模加大,资金借贷的周期变长,农村金融机构减少,信用社的贷款利息高、周期短、难度大,降低了农民借贷的意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方农村地下金融发展的很旺盛。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不清,管理水平有待改善
 
    全省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不清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权主体缺位,致使委托-代理制度失灵。二是产权不清晰,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正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产权上长期不明晰,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建立,管理落后的局面很难扭转。无论是国有独资的农业银行还是社员入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都需要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使委托代理制度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除此之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者对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清也为信用社的发展带来系列问题,表现在管理上是信用社业务重点和范围的错位,争向工业项目贷款,忽视农村和农业范围的业务,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越来越弱。
 
    (四)全省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差,金融创新不足
 
    从目前全省农村金融机构反映出的情况看,一方面农民金融需求比较强烈,但农民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意愿并不是特别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信贷呈现出萎缩的趋势,这既有金融机构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更涉及到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作为目前农村金融主体的信用社的贷款利息比较高,期限比较短,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和生产周期,这与传统的以农作物生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甘肃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