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三十年 沧桑巨变看担山
有一个青山环抱、绿水环绕、鲜花簇拥、绿茵成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这里生态自然、山川秀美;这里村庄整洁、管理有序;这里村民富裕,民风淳朴。它是一颗镶嵌在虞绍平原上的璀璨明珠,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担山村。
然而,历史不会忘记,曾几何时,“破长衫(山的谐音,担山村原属长山乡),穷担山”是外人对担山村的评价;曾几何时,“日耙螺丝夜摸虾,冷手冷脚捂老婆”,是担山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曾几何时,“有囡勿嫁担山郎”的说法,反映出担山人的贫穷潦倒;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社会中,中山装、的确良布、公社是我们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的代名词;曾几何时,税费重、上学难、看病贵是老百姓沉重负担,只得无奈地感叹……
解放后,担山的老百姓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由于村里的土地是有名的冷气田,粮食产量一直很低,村民过着“有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进村没有一条路,出门赶集要摆渡、走古纤道去东关。村内五个自然村,一座三拱石板桥,胆小的人还不敢往上走。连接各自然村的是一条一米多宽的石板路,两个人对面要互相避让才能走过。路旁没有树,只有凌乱地长在垃圾和粪缸中间的杂草。村口最大的建筑群是老百姓的粪缸棚,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处处都得小心,稍不留意,就可能踩到垃圾或是粪便。
村子里有条河,河水早已是“五颜六色”,虽然天还不热,但已是臭气熏天。河的两岸也是一堆堆垃圾,很多小虫子在飞着。一些父母会叮嘱孩子:“千万别到河边去玩,又脏又不安全。”村子的脏祸及到了被“担”起的两座山,山上的垃圾很多都是村民们以前倒的,不少已经腐烂,气味刺鼻。由于没有垃圾箱,所有的垃圾都被随手抛到外面,村民们往往稍避一下行人就找个角落方便。俨然一个天然垃圾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契机。1982年担山村的农民也实现了分田到户,打破了传统的大农业观念,一部分村民纷纷到上海谋生,做起了修皮鞋、摆地摊、做木工等手艺活。几年下来,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邻带邻、亲带亲地到现在已经有近40%的村民在外地经商创业。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收入迅速增加,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村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全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退耕退牧补贴,粮食、良种、农机补贴,免除农牧业税,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等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全村村民收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消费观念和消
农村建设三十年 沧桑巨变看担山
点击下载
上一篇:小议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下一篇:甘肃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本文2010-08-18 10:13:1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70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