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制约与突破
摘要: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战略已从原来的“适度发展”转变到“积极发展”,甚至“大力发展”。发展的规模已由小批量建设阶段进入规模化、批量化发展的新阶段。文章在分析核电产业垄断性、竞争性、网络性、保密性以及配套半径等特性的基础上,以产业链的视角审视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并提出突破路径。
关键词:核电产业;产业发展;产业链整合
一、引言
核能作为一种成熟、清洁、安全和有竞争力的技术,在21世纪及未来,将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核电可使能源结构多样化,有利于能源安全,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核电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10月,世界上共有436台核电机组在运行,正在建设中的核电机组有53台,发电量将达47.2gwe(见图1)。
核电产业作为独具特点的产业,在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战略已从原来的“适度发展”转变到“积极发展”,甚至“大力发展”。但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差距很大,2008年核电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885万千瓦和684亿度,仅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1%和总发电量的1.99%,而世界核电的比重平均水平在15%-17%,有的国家甚者达到了80%。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核电产业链间的联系还比较松散,很难适应当前的发展,亟待整合优化,以适应我国核电规模化、批量化发展的要求。
二、核电产业的特性
核电产业指将核能转换为商用电力的生产者的总和,是指与核电站关联的企、事业单位。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核电产业又可界定为与核电站有关的系统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建设、调试运营有关的产业链条中的主要环节组成的产业群,具备能够标准化、系列化、批量化生产核电站、改进核电站技术以及研究和开发新一代核电站的能力。核电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垄断特性和网络特性。核电产业需要专用的原料供应、专门的设备制造及电力上网线路。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性和网络特性。核电产业其垄断性质主要体现在燃料端与电网端。核电站发电使用的是铀235,属于国家战略资源,整个矿藏的开采、加工及后期乏燃料处理,都关系到国家核能力的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都由政府严格控制。所以,核电站的服务网络也是很单一的,具有明显的国家垄断性。但对整个核电产业来说,形成了核电垄断性质的一个基础。
第二,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显著。核电产业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投资巨大,且投资回报期长投资形成的资产专用性强,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非常显著。同时,核电在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投资费用上,虽然核电目前还高于煤电和气电,但是它的燃料费和运行费却很低,从长远来看,相对于煤电和油电,核电的建设费用比较高,核电在发电成本上将会越来越低于煤电和气电。据国际能源组织对美国、韩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核电运行效益分析,实现群堆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其价格可降低15%。如果把核电的内部成本(建设资金回收、燃料费、运行维护费等)和外部成本综合起来评价,则核电的经济性是最好的。
第三,垄断性和竞争性并存。核电更具规模效益,更需要集中,适宜形成垄断竞争格局并围绕龙头企业及其技术扩散和产业扩散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核电的产品是民用的电力,必须服从电力部门的规划、管理和调度,必须服从电力市场的竞争规则;为核电产业服务的制造工业、电力工业、信息工业等工业体系是可以市场化运行操作的,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第四,配套半径的特殊要求。核电站半径5公里内是限制发展区,而且不能建立在10万人以上聚居区域直线距离10公里内。同时,核电产业的大量装备是由机械等行业提供,需要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健康成长,而且由于其需要大型装备对核电站所在区域的交通能力以及装备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的配套半径均有特殊要求。
第五,保密性和开放边界。核电产业既姓核也姓电,核电产业既是一种高科技产业,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保持核能力的战略性产业,核电涉及敏感的核技术,必须进行核安全管理,把握好保密与开放的关系,在
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制约与突破
点击下载
上一篇:浅谈闽台物流构建体系下一篇:整合物流资源是物流企业获得核心能力的捷径
本文2010-08-18 10:12:3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57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