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专业知识彼此不相上下的角逐中,一些非专业的素质将决定着胜负的归属。文章探讨了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素养的一系列问题,试图从另外的视角寻找突破就业难题的途径。
关键词:就业;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
随着大学教育在中国日益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由于中国的人口大国的国情,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大众所万分关注的问题。自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的蔓延全球,中国同样难以独善其身,遭遇经济低谷的整体外界环境对于原本就紧迫的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突破就业瓶颈,如何缓解经济低谷中的就业压力,成为当下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就业的紧迫环境,有外界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高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的缺陷,也是主要原因。从就业力来看,高职学生缺少的主要不是专业素质,而是非专业素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明显欠缺,不仅影响其就业力,而且导致其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本文从就业维度探讨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
一、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误区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其过多的自私和依赖心,在一般情况下多苛求他人迁就自己,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父辈们在高效率的生活节奏、较强的生存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频繁交往的原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高职学生,比较喜欢独处的生活方式,对社会交往有着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感。而网络的介入,使得当下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虚拟化,沉迷于网上交际的高职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相关的社会交往的素养也日渐退化,甚至消失。这种现状,急需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这方面要花更多的精力、物力去关心和教育学生。
(二)认识的变化和环境的落差导致学生社会交往的理想与现实有较大的偏差
由于社会对高职学校的认识偏差,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孤独感也随之增强。大部分学生在和陌生人交流时会感到紧张、不自在和拘束。可以看出,他们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又缺少人际交往的锻炼,不能适应陌生的交往环境。2006年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对高职学生的民调所的调查报告显示,当问及“你与同学关系如何”时,有64.5%的人认为自己与别人交往“一般”或“无所谓”,可见大学生之间交往的主动性较为欠缺。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就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正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高职学校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要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所以很多高职学校不论是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内容,都过多地关注学生单一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诸如社交素养等这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培养。这种与人沟通能力的欠缺将直接造成学生自信心容易受挫,未来发展潜力较弱,事业上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人才的需求。而加强社交能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力,其主观能动性也必将不可估量。这些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也将提升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批判性思辩能力。高职院校要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社会人才,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高职人才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尤其是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只有专业素质而缺乏社交能力的高职人才,由于不能正确把握社会人文脉搏,将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二、就业维度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重、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不能放弃人的责任。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高职学生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崇高的精神境界为终极目标。
应当引导高职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凝结,人际交往应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功利化的目的之上。通过情感的付出与收获,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认识、了解、体验和心理满足的目的。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思想、行为互动的结果,纠正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是具有个性和能动性的主体,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动,交往才可能进行下去,人际关系才可能形成,否则就不可能产生较好的交
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1:24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39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