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商标标识沿革
摘要:商标作为商品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进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国度,商标标识更是古已有之。从秦汉的初开到唐宋的繁荣,再到明清以及近代的成熟,商标在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文章正是遵循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商标标识演进的特点,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商标标识的沿革。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商标标识的分析,对当前的商标设计观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商标标识;沿革;设计
在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身不由己地被推动前行,信息化、非物质化带来的信息爆炸使人们在选择中茫然失措。无论任何产品都被赋予华丽的外表,站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选购物品时,一件商品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映入眼帘、激发购买欲望,其商标标识设计的可识别性以及视觉冲击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国古代商标标识沿革,有助于全面了解标识的基本特征,对于预测未来商标标识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有关标识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标识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出土的一些青铜器上,就铸有各种标志、符号、图案、花纹和文字等。这些青铜器当时可能并不是完全用于商业交换,上面的各种标志、符号、图案、花纹和文字是物品的代号,标明所有权,是所属权、权力、财富、地位的象征,而最后演变成现在意义上的商标含义。当时这些标志、符号或文字为以后人们自己生产的产品区别于他人的产品,并为用于交换,打下了一定基础。同时为现代商标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下面将我国古代商标的发展,初步分成几个阶段,作一简述。
一、秦汉标识:表明归属、强调责任
商标在我国俗称“牌子”、“牌”、“货牌”、“商牌”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商标意识的萌芽。当时,一些精品的生产者往往会在产品上刻上铭文,以显示其产品品质精湛、技术高超。春秋时吴王得到越国所献的三枚宝剑都刻有生产者的名字:“一曰鱼肠,二曰磐郢,三曰湛卢。”还有一些产品则因其产地不同和特殊用途而刻铭文。战国时期齐国的铜量、陶量,就铭刻有“阳城”、“廪”、“公豆”、“公区”等文字。这些铭文,基本上可以视作商标的雏形。这些产品虽然都是官方作坊生产,为官方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管理服务的,不是市场交易的商品,但是它们标明了技术等级、产品质量、产地、生产单位等内容,也就是走向商标的萌芽状态了。
秦汉时标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秦始皇穷兵黩武,为保证在进行扩张侵略中军用物资的质量,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准,勒令兵器制造者在武器上錾刻、铸造制造者本人和监制人的姓名,以承担质量保证(见图1)。西汉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得到更大提高,交通更加发达,官营、民营手工业规模逐步扩大,当时颍川郡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铸造的带有“川”字地理名称标识的铁制工具已经可以流通到今陕西咸阳和河南长葛一带。而《汉书•王遵传》记载“箭张进、酒赵放”,更是无意中在史书上为张进制作的箭和赵放酿造的酒做了两千年的活广告。
秦汉时印章和印记在商品交流时作为凭信。《周礼》“掌节职”条,有“货贿用玺节”一语,据汉代郑康成注释,“掌节职为主通货贿之官,谓司市也”。又说“玺节者,即今之印章也”。刘熙在《释名》中也说:“玺者徙也,封物使可转玺而不可发也。”如今各地博物馆中都存有汉代实物“封泥”(见图2),就是将货物捆扎牢固,在固定处打好绳结穿上木块,再用泥固封后捺上印章,正如现代火漆印固封手续一样。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封泥,上面刻有“侯家丞”字样。另外,出土的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的陶器和传世的汉代铜镜上,也有印章、印记,标明生产者的姓氏、姓名及产地。扬州出土的汉代铜镜铭文:“王氏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食饮玉泉饥食枣兮”,标明生产厂家与产品质量好,生产技术高超,产品使用效果好等内容,是一篇较完善的商标与广告结合的铭文。
二、唐宋元标识
浅析中国古代商标标识沿革
点击下载
上一篇:庇古还是科斯?下一篇:组织文化冰山描述的解释
本文2010-08-18 10:10:27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26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