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把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只有重视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企业文化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价值。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和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精神对现代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不单纯是赢利性的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企业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寻求精神追求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机构”与人性组织。人的问题是企业管理的根本问题,企业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员工的需求,注意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感情交流,做到以“仁爱”待人,从而成为员工精神上的依托和感情上的汇聚中心,使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努力,企业才能得以顺利发展。
一、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源动力。运用以人为本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既有文化中的根基,又有理论上的依据和现实中的结论。
(一)文化中的根基
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一直重视人的价值。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是我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家,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他还指出治国要以人为本,否则就会出乱子。孔子则更重视人的价值,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仁者爱人”等人本主义思想。孔子较早地提出了重民、宜民的思想,这些观点都表现了重视人的价值观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倾向。孟子也是人本主义的倡导者,他强调人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君王和人民之间,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卓越思想。荀子的人本思想充分体现在他的“爱民、裕民、富民”主张。先秦思想家的人本思想要求君主重民,爱民而不可轻民,采取有利于人民社会地位的改善和提高的政策,强调民为治国之本;在经济上要富民、裕民,而且把这作为治国之道,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聚敛穷民,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先秦思想家的人本思想对后世生产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观点出发衡量一切事物,开始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地位。西方的人本思想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便形成了人本管理,开始重视员工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人的理解由“经济人”上升为“社会人”。然而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本管理主要是侧重于对员工个人的重视,强调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人本管理的实质是创造各种条件以便实现员工个体价值,满足员工的需求。
(二)理论上的依据
现代管理学注重人的思想广泛借鉴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理论成果,二者互为补充。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看,尽管各流派研究方向不同,但总是始终围绕“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而不可重复的主体,他的生命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他的价值和潜能即主体能动性应该得到展现”的以个体本位为核心原则展开。在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方面,人本主义在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是主流思潮之一。如:美国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对人格的尊重、参与、情绪发泄、士气、小团体及其制约机制等,规章制度、法律、纪律等只起辅助作用;这一见解从根本上背弃了传统的管理学说,被称为“新社会科学”。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主体的行为动力,并特别指出社会发展不仅要有物质需求作为动力,还必须有精神动力,人的尊严、爱心、创造、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也是不可或缺的类似于本能需求的一种根本性需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认为,现代管理者应该关注如何满足人的高层次心理需求,即关心人的创造性、责任心、价值观的实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管理行为本身必须是充满人性的,不能按旧管理学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点击下载
上一篇:企业的招聘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下一篇:浅议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本文2010-08-18 10:10:2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25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